朱夏[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夏[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夏(1920—1990),又名小可,嘉興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大地構造學和石油地質學家。1920年生於上海,為導中國油氣田的找礦工作,以及一些油氣田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著名地質學家、詩人。原中國科學院部學部委員,第三、五、六屆中國人大代表,國際地科聯沉積學會特別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技術顧問,同濟大學兼職教授,上海詩詞學會理事。1990年11月25日因病去世。

在其生父、本世紀30年代中國知名詩人朱大可先生的影響下,他從十餘歲開始詩詞創作,直至古稀之年從未輟筆,一生留下詩詞千餘首。從40年代以來,他的詩詞蜚聲學術界,其中描寫地質生活的詩作占有相當比重,並廣為地質界同仁和後學者傳抄和珍藏。

1993年4月,《朱夏詩詞選集》由地質出版社出版。

人物生平

1920年9月10日生於上海,1990年11月25日逝世於上海。15歲時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次年考入 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地質系。1940年畢業後考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先後參加和擔任四川威遠構造詳查,川康邊境地質礦產調查和變質岩研究,黔湘邊區和貴州開陽、務川等地汞礦調查工作,並參加了黃汲清領導的1∶300萬中國地質圖和1∶100萬分幅地質圖編制工作。

1946年考取公費留學;翌年,與夫人嚴重敏一同赴瑞士深造。1949年10月6日,朱夏夫婦毅然中止學業,回到祖國。回國後,在杭州協助建浙江省地質調查所並任副所長。1951年到上海參加籌建華東工業部地質處。其間,撰寫了《礦物原料概論》、《中國的金》等專著。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

1953—1954年,調往地質部地礦司主管煤田勘探,譯著了《煤地質學的理論問題》一書。1955年,地質部開展全國石油普查,朱夏主動請求參加並任地質部新疆石油大隊總工程師,率領全隊地質工作者完成了準噶爾盆地的石油地質普查任務,為我國解放後的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奠定了基礎。1956年到青海石油大隊進行柴達木盆地的全面油氣普查,同時還開拓了藏北倫坡拉盆地的工作。1958年,地質普查工作拓展到當時尚屬地質空白區的祁連山、阿爾金山南坡和崑崙山北坡,為了對石油以外的金屬、非金屬礦產進行普查,朱夏還率領部分地質工作者穿越崑崙山、可可西里山和唐古拉山到藏北工作。1959年奉命去松遼盆地,長期留駐協助指揮油田勘探和技術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60—1962年,在北京先後任地質部地質研究所石油研究室主任和地質部石油地質局副總工程師。這期間,對南方各省的油氣地質進行了調查研究,並提出勘探陝北麒麟溝一帶古生界的建議。

1962—1975年,任地質部華東地質礦產研究所副所長,主持華東各省1∶20萬地質圖幅的野外驗收與報告審定,進行區域地質礦產的廣泛研究。70年代初,率先介紹板塊構造學說並運用於中國油氣盆地的研究,譯著了《板塊構造的岩石證據與歷史實例》和《動力地球學》,對板塊學說在中國的傳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975年前後,在我國重點抓黃金地質工作之初,向中央領導同志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作了許多諮詢,為我國黃金工作作出了很多貢獻。

1975—1983年,任江蘇石油勘探指揮部副指揮兼總工程師,先後發表多篇重要論文,對中國油氣盆地作了系統的論述,就“石油普查的廣闊領域”與“對石油普查工作部署的構想”提出重要建議。同時,受地質部委託,參加籌建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室,開展中國油氣盆地形成發展動力機制的理論研究,指導勘探決策。並主編出版了《中國中、新生代盆地構造和演化》。他主編的《中國沉積盆地》一書,由荷蘭埃爾塞佛出版社出版,成為“世界沉積盆地叢書”的首卷。該書是第一部由中國人撰寫的盆地研究外文文集。其重要學術見解反映在《朱夏論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一書,具有廣泛而重要的影響。1983年起,任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技術顧問,對東海的油氣勘探提出了重要建議。在同濟大學任兼職教授,指導博士研究生進行“中國大陸邊緣構造演化”的研究。

職業生涯

蘇北油田 蘇北油田

民國24年(1935年)15歲時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讀了不少地質礦產的書籍,立志為祖國遼闊地域尋找豐富的地下寶藏,富華利民。民國25年考入中央大學地質系就讀。民國29年畢業,進中央研究院地質調查所工作。民國35年考取公費留學,次年與夫人嚴重敏同赴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學校地質研究所深造。1949年8月,朱夏夫婦離開瑞士,幾經周折,於10月抵達北京。

朱夏回國初期,被派到杭州協助組建浙江省地質調查所,任副所長。1951年調到上海,參加籌建華東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地質所,任副處長。1952年華東工業部地質處組建為華東地質局,任該局副總工程師。其間,他為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急需,一面籌建地質勘探機構,一面著書立說,撰寫了《礦物原料概論》、《中國的金》等專著。華東地質局撤銷後,1953年由李四光提名,調至地質部地礦司主持煤田勘探,又譯著了《煤地質學的理論問題》、《構造斷裂的分類及其幾何研究方法》。

1960-1962年,先後任地質部地質研究所石油地質研究室主任和地質部石油地質局副總工程師。在此期間,他又對南方各省的油氣地質進行了調查研究。1960年來上海市地質勘察局講學,認為上海陸域處於大陸架,有存油可能,已發現的如松江凹陷、甪直凹陷等均屬盆內套盆,而且鑽探深度不夠,尚未鑽透凹陷,作無油結論,為時過早。

1962-1975年,任地質部華東地質礦產研究所副所長,主持華東各省1:40萬地質圖幅的野外驗收與報告審定,進行了區域地質礦產的廣泛研究。

1983年從蘇北油田調回上海,擔任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技術顧問,並在同濟大學任兼職教授,指導博士研究生,開展“中國大陸邊緣構造演化”的研究,對東海的油氣勘探從部署方針到地質構造的名稱,都提出了指導性建議。今東海地質構造名稱就是根據朱夏的倡議以西湖名勝命名的。朱到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工作時,填了一首東海即事詞《望海潮》,詞文為:

遏住洪流,鑽開玉壘,九淵喚起潛龍。記否當初,沙沉潮落,無邊大澤迷濛(註:鑽井所見,主要為新第三紀沉積相沉積)。浩盡豈無窮,喜香誕凝霧,銀甲生風(註:“霧”喻凝析油,“風”指天然氣)。破壁重來,上點靈犀,海陸通。滄溟為記遊蹤,借明湖勝景,指點相逢(註:1980年建議以西湖名勝為東海構造命名,以示海陸一體,得承採用)。射龍南山,掣鷹北國,浩茫憑訴心胸(註:“南山”、“北國”指陸上西北、東北諸油氣田)。酹酒向瓊宮,看牽鯨就縛,提鱉歸籠。吩咐銅琶鐵板,唱徹棹頭東。

社會評價

朱夏在兼任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教授後,傾注大量心血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其時正是80年代板塊構造學說新分大陸邊緣地質學在國際上開始發展的時期,朱在同濟大學領導和組織了一個教學研究集體,提出以“海陸結合”、“古今結合”和“地質與地球物理結合”的途徑,來研究中國的大陸邊緣構造演化和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

朱夏是國際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第三屆、第五屆、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江蘇省人大常委,第九屆上海市人大代表,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國際地科聯沉積學會(IAS)特別委員會委員,中國石油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第三屆上海地質學會理事長,中國海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

榮譽與成就

朱夏是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得者,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曾任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國際地科聯沉積學會(IAS)特別委員會委員、中國石油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第三屆上海地質學會理事長、中國海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1979年國際沉積學會海岸沉積討論會中國代表團團長、1979年聯合國長遠能源會議中國代表團副團長。

1980年參加國際地科聯第26屆大會,並在大會上宣讀論文,受到國外同行的讚譽。朱夏還是第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江蘇省人大常委,第九屆上海市人大代表。朱夏學術淵博,治學嚴謹,一生著述甚豐,發表學術著作和譯著總計200餘萬字,涉及地質科學的許多領域。朱夏興趣廣泛,酷愛讀書,在致力於地質科學的一生中,一直愛好創作他從童年時就嚮往的古體詩,為我國自然科學界的著名詩人。著有《朱夏詩詞集》

著作

《礦物原料概論》、《中國的金》、《煤地質學的理論問題》、譯著《板塊構造的岩石證據與歷史實例》和《動力地球學》、主編出版了《中國中、新生代盆地構造和演化》、《中國沉積盆地》、《朱夏論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朱夏詩詞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