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界

本體界

哲學上的本體是指,“超越一切存在者或現象、具有創造各種事物或現象能力”的存在,通俗來說,就是一切事物和現象的源頭。

定義

哲學上的本體是指,“超越一切存在者或現象、具有創造各種事物或現象能力”的存在,通俗來說,就是一切事物和現象的源頭。

民國學者吳稚暉曾對它進行這樣的論述:“舉現象世界、精神世界、萬有世界(有)、沒有世界(無)、適用於時間空間的、不適用於時間空間的、順理成章的、往來矛盾的、能直覺的、不能直覺的,合成一個東西,強加名言,或名曰本體,又曰一切根源”。(摘自吳稚暉的文章《漆黑一團的宇宙觀》) 按照吳稚暉的描述,無論是包含了所有時間、空間、物質、能量的宇宙世界(萬有世界、適用於時間空間的、能直覺的),還是宇宙之外的混沌、虛無(沒有世界、不適用於時間空間的、不能直覺的),都是誕生於它。

道教本體論

在道家本體論中,道是最高信仰,也是道教哲學的‘本體’。

從本體論的角度看,道是物的本體,道就是物 自身。並不是宇宙萬物只共同擁有一個道,而毋寧每一個 物體都有自己的道。太陽有太陽的道,月亮有月亮的道, 大山有大山的道,河流有河流的道,樹木有樹木的道,馬 尿有馬尿的道,驢屎橛有驢屎橛的道……物既如此,每一 個人也是如此。老子有他自己的道,釋迦牟尼有他自己的 道,神經病人也有他自己的道……

哪一個物能沒有自己的道呢?離開自己的道,物就不 能為物了。同樣哪一個人又能拋開自己的道而存在於世 呢?道是一切物的本根,當然也應該是人的本根,只有道 才是惟一屬於物的東西,是物的最真實的體。所以,道就是體,道與體可以並稱為“道體”。

很多人把‘道’理解成宇宙萬物的規律,實際上,道,並不是自然規律,而是一切規律的源頭,是比天地規律更高層次的存在。《老子》中有“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其中,道是根源,德才是規律、屬性。

佛教本體論

人類思想史上,佛教哲學較早地對本體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理論思考。

真如,是佛教用以表示最高真理的概念,也就是佛教本體論中的‘本體’。在佛教哲學裡,真如也被稱為如、如如、如是、如實等。真如,梵文為或,意 為真,或真實者、真實本身。佛教哲學中,實相、法界、 實際、真際、真性、實性、法性、佛性、法身等概念與真 如具有相同的意義。

關於真如,《成唯識論·卷九》曾下過一個非常明晰的 定義:“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 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名真如。……此性即 是唯識實性。”真如就是真實不虛、常住不變的東西。

《大乘起信論》就是在心、空合一的思路下給真如下 定義的,它說:“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 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易,不可破壞,唯是 一心,故名真如。”一切法界的真實本質,就是離言說、 心行的絕對心的顯現。這裡所描述的就是那種不可言說、 不在命名之中、超脫現象關係領域、絕對平等、靜寂空 盪、不被消滅的物本體境地,不過《大乘起信論》已顯然 將這種存在論上的本體統統歸結為本己一心的作用。

禪宗認為佛性人人皆有,物物皆有,自具自足,根本 不需要向外求尋。佛祖釋迦牟尼是佛,觀音菩薩是佛,石 頭是佛,水滴是佛,青草是佛,千屎橛也是佛。 。

儒家本體論

儒家本體論主要從在宋明理學裡體現得非常明顯。比如程朱理學的代表朱熹曾說:“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這句話意思是,宇宙之間,只要一個‘理’存在,天依靠這個理,才成為天,地依靠這個理,才成為地,萬物依靠這個理,才有了性命。理,就是第一因,是宇宙間唯一的本體。而天、地、萬物,都是它派生出來的東西。

古印度本體論

在古印度的本體論里,梵是一切存在的本體,超越任何屬性,超越一切形式。

如印度中世紀哲學家商羯羅認為,最高真實的梵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也是萬物的依靠,世界上一切現象都是從梵中產生出來的;梵是統一、永恆和純淨的,它沒有任何差別、內外、部分,也不具有任何屬性、運動、變化;梵既超越主觀和客觀,又超越時間、空間、實體性、因果等經驗範疇;它是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不可說、不可思議的絕對實在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