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綠泥

(1)本山綠泥與紫泥相拼,製成團泥,也就是現在說的段泥。 (2)本山綠泥與白泥相拼,並適量加入氧化鈷,製成墨綠泥。 (4)本山綠泥與白泥相拼,並適量加入鉻綠,製成菜茄泥。

本山綠泥,古名“梨皮泥“。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燒成陶後現梨皮凍色(米黃色),產於黃龍山岩層與紫泥共生礦層中,僅數厘米厚,位紫泥上層與岩板間,俗稱“龍筋”。其礦物組成為水雲母,高嶺石,石英及少量的鐵氧化物.
本山綠泥含石英偏多,吸附水份相對偏多,在揮發過程中造成坯體的收縮大,也就是說泥料“爆”,燒制中容易開裂。所以本山綠泥不易製作大件產品,僅作小件產品和作“化妝土”,加入適量作色劑可變化成各色裝飾泥。但現在市場做小件產品的本山綠泥一般也加入紫泥,燒制後可以看到顆粒,這是紫泥中的“砂”,而本山綠泥不含“砂”,這可以作為一個判斷標準。
“團泥”,一種本山綠泥和紫泥的共生礦土。本山綠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礦。共生的意義是自然形成,而且兩種泥性質一致,特別是可塑性和燒成溫度不會有很明顯的差異。
本山綠泥梨皮泥壺 
團泥原礦畢竟數量少,現在宜興制壺人大部分都用本山綠泥加紫泥來人工調配,形成非自然“團泥”,也就是現在說的段泥。人工調配的段泥是可以使用的,其實它要比原礦要難掌握和控制,美中不足是紫泥顆粒明顯,感覺雜了一些。新的段泥,也許是因為處理的問題,確實不如老的段泥,目視沒有象老段泥那么玉潤的質感。段泥是燒不出本山綠泥顏色的,本山綠泥燒出來是很嬌嫩的一種純純的黃顏色。
段泥也是最難燒的,燒不到位就吐黑,而且容易驚開。段泥的燒成溫度在1170度左右,燒成溫度比較高,如溫度沒有燒到位段泥比較容易“吐黑”,所以一般原礦段泥都要燒到有點發青才好。
有人云:“金黃段泥,此泥產於黃龍山龍身骨處,原礦色澤油亮,截斷面細膩呈青色,燒成後黃色:1170℃呈金黃色,1200℃呈青黃色,1250℃呈青色(原礦原色)。”
另附:
(1)本山綠泥與紫泥相拼,製成團泥,也就是現在說的段泥。
(2)本山綠泥與白泥相拼,並適量加入氧化鈷,製成墨綠泥
(3)本山綠泥與白泥相拼,並適量加入鉻錫黃,製成枇杷黃色。
(4)本山綠泥與白泥相拼,並適量加入鉻綠,製成菜茄泥。
(5)有人說段泥在泡茶過程中容易“驚開”,這是不正確的。實際上這種段泥壺在燒制時已有小的開裂,只是不容易看出,等泡了茶之後,茶汁附在開裂的紋路上,就可以明顯的看到了。
(7)現在市場做小件產品的本山綠泥一般也加入紫泥,燒制後可以看到顆粒,這是紫泥中的“砂”,而本山綠泥不含“砂”,這可以作為一個判斷標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