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二戰末期德國航空科技的終極想像力
◆納粹覆沒前空軍的最後掙扎
◆軍事武器迷的必備典藏
◆900張 珍貴歷史照片+專業設計圖紙+飛機藝術想像圖
作者簡介
鄧濤,河北工業大學教師,軍事科普作家。在《艦船知識》《航空世界》《兵器》《坦克裝甲車輛》《現代艦船》《現代兵器》《NAAS艦載武器》和《軍事評論》等軍事科普期刊上發表作品近百篇,幾百萬字。並著有軍事圖書《紅色奔流-蘇聯裝甲兵建軍史》《鋼鐵蒼穹》等。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火箭截擊——國土防空截擊機項目
第二章烈焰之箭——面對空飛彈項目
第三章全垂直空軍——VTOL垂直起降戰鬥機項目
第四章最後的納粹猛禽——活塞巔峰與噴氣式戰鬥機項目
第五章轟炸紐約!——洲際重型轟炸機項目
第六章納粹之錘——對地攻擊機/中型轟炸機項目
第七章全球告急——亞軌道轟炸機與洲際飛彈項目
第八章反攻地球的妄想——納粹黑太陽飛碟項目
第九章崩塌的空中樓閣——末日計畫的覆滅
序言
當二戰末期納粹德國瀕臨崩潰之時,這個國家從某種意義上是處於一種奇異的狀態中:一方面由於戰前及戰時的長期積累,納粹德國的軍事科技水準已經達到了那個時代所可能達到的巔峰;但從另一方面講,戰敗的絕境又使德國面臨大部分工業設施遭摧毀,各種資源嚴重匱乏的尷尬。這種狀況使當時的德國實際上成為了頭健體弱的畸形兒——空有當時最先進的科技,卻無力施展。因而在這個背景下,納粹德國於戰爭的最後時期爆發式地推出了一大堆先進者有之,不過“先進而又簡陋”者更占多數的技術裝備項目,它們被今日的研究者響亮地通稱為—“末日計畫”。
如果將整個國家比作一艘裝載著普通國民的大船的話,軍人們掌管著甲板上的武器,技術人員管理著機艙,驅動著這艘大船沿著不明的航線駛向未知的目的地,可船長歸根到底卻是政治領袖。也就是說,在戰爭中政治領袖(或者說政府)將負責協調軍人和技術人員之間的有效溝通,以避免任何一種偏頗情況的出現。但有意思的是,如果將上述說法用於二戰中的納粹德國,我們會發現在德國的技術人員、職業軍人與獨裁政治家之間不但存在著矛盾,而且這種矛盾非但沒能通過體制改革來解決,反而變得更加尖銳化了。事實上,曾經懷揣藝術家夢想的希特勒沒有多少藝術天分,卻有著藝術家的偏執與神經質,他往往會在個別情況下突然從上面進行干預,下達要乾什麼或禁止乾什麼的命令,比如可能執意停止一項從技術角度看十分有希望成功的技術發明項目,原因是該項目與他的倫理觀念發生了牴觸,但是他也可能命令技術人員超越當代科學可能性去發展新武器,似乎政治決定和撥款能夠左右和加速科學的發展。
總之,一個希特勒式的人物是相信可以把專政用到實驗室和車間的,而且在真實的歷史中他也的確是這樣做的。但這使德國的軍工技術人員與軍事參謀指揮機構間本來就存在著的那種因無知而產生的障礙,因為希特勒個人的原因被進一步放大了。也正因為如此,在波瀾壯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雖然雄心勃勃的納粹德國技術人員在很多方面做出了成績,拿出了一系列光彩奪目的成果,但在長官意志與技術人員的偏執的合力作用下,同樣出現了很多既超出常人想像力,又超出軍事上實用範疇的怪物。
作為一名航空史的書寫者,筆者曾為一件事所困擾良久——從個人情感角度來講,我無法原諒法西斯曾對我們的世界犯下的一切罪行,而從一位技術痴迷者的角度來講,納粹德國在航空領域曾創造出的成就又是那樣深深地吸引著我去一探究竟。在經過長時間的內心矛盾後,筆者終於釋然了,畢竟歷史就是歷史,它本身需要的僅僅是客觀二字。因而,筆者決定繼續拿起筆,忠實地紀錄下與這片天空有關的一切,不管這些機器是由正義的一方製造也好,還是由罪惡的一方設計也罷,我想寫下的只是歷史的原貌而已,一切僅僅源於一個史者客觀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