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未來考古學:烏托邦欲望和其他科幻小說》是詹姆遜自《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之後極具分量的著作。詹姆遜思考的核心問題是:在第一世界科技日新月異,而第三世界卻崩潰瓦解的全球化時代,“烏托邦”這一概念對我們是否還有意義?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細緻地考察了自托馬斯·莫爾以來“烏托邦”這一社會構想的歷史發展,並對它在後共產主義時代的功能提出了質疑;第二部分則重點關注一系列科幻小說所體現出的他者性,通過研究這些作品中的外星生命和外星世界,詹姆遜探討了烏托邦與科幻小說的關係,總結性地反思了對於烏托邦的各種反對之聲,並重新評估了烏托邦在當今時代的政治價值。
“烏托邦”是西方思想界反覆探討的一個重要概念,而科幻小說是近現代興起的文學形式,《未來考古學:烏托邦欲望及其他科幻小說》則將科幻小說納入“烏托邦”這一概念的歷史變遷中進行考察,揭示出了兩者的內在聯繫,並對其時代意義進行了深入的總結和反思。從這一點看,詹姆遜的這本專著既為“烏托邦”這一經典話題的討論拓展了新的領域,又使科幻小說進一步進入了傳統學術的視野,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開拓性。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烏托邦欲望
引論:今日的烏托邦
1烏托邦的變種
2烏托邦孤島
3托馬斯·莫爾的體裁視窗
4烏托邦科學與烏托邦意識形態
6如何滿足願望
7時間的屏障
8未知性的命題
9迥異的身體
10烏托邦及其對立
11綜合、諷刺、中和及真理時刻
12通向恐懼之旅
13被瓦解的未來
第二部分:思維盡處
1傅立葉,或本體論和烏托邦
2科幻小說中體裁的不連續性:
布萊恩·奧爾迪斯的《星河戰隊》
3勒奎恩筆下的世界縮影
4進步與烏托邦:我們能想像未來嗎?
5太空體裁的科幻:馮達·麥金太爾的《等待的流亡者》
6科幻小說的空間:范·沃格特的敘事
7作為階級鬥爭的長生
8紀念菲利普·K.迪克
9哈米吉多頓之後:《血錢博士》中的角色體系
10菲利普·K.迪克的歷史和拯救
11全球化中的恐懼和厭惡
12“如果我能找到一座善良的城市,我將寬恕整個人類”:
金·斯坦利·羅賓遜“火星三部曲”中的現實主義和烏托邦
致謝
索引
譯 後 記
“看來我們的時代可能已經創造出了一種烏托邦的‘升級版’—只是它不再被叫做烏托邦,而是被稱為‘科幻小說’。”恩斯特·布洛赫在《藝術和文學的烏托邦功能》中曾這樣界定作為新文學體裁出現的科幻小說。然而,作為科幻小說的烏托邦,與其說是一種獨立的文學表現形式,不如說一種政治理想的表達方式。它訴諸了一切可以訴諸的方式來敘述對於完美社會的構想。而這種完美社會,表現為與我們“正常”世界不同的極端差異性。因此,就科幻小說而言,高度發達的科學所提供的空間不過是一個外在的形式和平台,內里所表達的仍然是人類長久以來的社會理想。
然而,如何表達烏托邦,從來都不是一個容易的命題。這種困難來自在以同一化為運作原則的思維內部構想極端差異性的悖論。究其原因,人的思維依賴於其具體的歷史條件,它不可能超出這一極限去想像一個在現實世界中完全沒有原型的他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極端差異性是遙不可及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猶太文化中有禁止描繪天國的禁忌。因為,再美好的描繪和想像不外乎是對自己生活的美化和拔高,而這種美化和拔高仍然有其不可超越的歷史局限性。從歐文、傅立葉的樸素的社會實驗到當代以科幻為載體的文本構想,無一不是在試圖突破現實和思維的限制,構想出一個沒有匱乏、沒有不義的理想社會。
本書的翻譯歷時兩年。原書的注釋、索引全部照譯,以便讀者閱讀時參考之用。在少數重要的人名及術語處譯者加有譯註。
關於書中所出現的引文,需要加以說明的是:出自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引文,全部採用中央編譯出版社1986 年第二版的翻譯。作者所引用的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的章節,採用的是譯林出版社2001 年版的翻譯。其餘引文,皆由譯者自譯。
在此書的翻譯過程中,香港大學的李瑩女士和李科林女士曾多次就相關問題與譯者討論,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彭科先生幫助校閱了部分文稿,並對翻譯做出了很多修改建議。在此一併致謝。
吳靜2009 年7月於香港半山
評價
《未來考古學》無疑屬於科幻小說研究最出色的成果之列。……詹姆遜是當今世界最傑出的文化理論家之一,但作為一位傳統意義上的文學批評家,他也是無與倫比的。
——特里·伊格爾頓,《倫敦書評雜誌》
詹姆遜在多種材料與理論之間建立聯繫的能力,他的諸多洞見所帶來的啟發,以及他的激情洋溢的信念,都使得本書令人興奮不已。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作者簡介
弗里德里克·詹姆遜(Fredric Jameson)(1934— ),出生於美國克利夫蘭,1954年獲得哈佛福特學院學士學位,1956年和1959年分別獲得耶魯大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哈佛大學、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耶魯大學和杜克大學,於2011年獲美國現代語言協會頒發的終生成就獎。詹姆遜早年從事文學理論研究,後來轉而關注資本主義後現代文化,其主要代表作包括《馬克思主義與形式》(1971)、《語言的牢籠》(1972)、《政治無意識》(1981)和《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199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