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木香、枳殼(去瓤,麩炒)、芍藥、檳榔(生銼)各半兩,桑根白皮(銼,炒)、黃芪(細銼)、草豆蔻(去皮)、枇杷葉(拭去毛,炙)、黃連(去須)各二兩,桂心(去粗皮)一兩,人參一兩半。
用法用量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功用
疏肝解郁,除煩止渴。
主治
虛熱渴,飲水不已,心腹脹滿。
方義
木香,香能通氣,和合五臟,為調諸氣要藥。枳殼調氣除脹;白芍柔肝斂陰,益脾氣,能制肝補脾;檳榔行氣除滯,共輔主藥調氣除煩消脹。黃芪、人參、草豆蔻益氣健睥以治土虛。黃連、杷葉清熱除煩。少佐以桂心平肝木之陰。
附方
名稱:木香湯
組成:木香、桂(去粗皮)各三分,赤茯苓(去黑皮)、檳榔(銼)、桑根白皮(銼)各一兩半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加生薑半棗大(拍破),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中午、近晚各一次
主治:積氣不散,久伏於臍腹間,發似豚狀,奔上衝心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一
名稱:木香湯
組成:木香半兩,桂(去粗皮)、芍藥(炒)、白朮、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枳殼(去瓤,炒)各三分,汁瞽(炙)一分
用法:上銼細,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主治:心疼氣刺痛,不能食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重要文獻摘要
《中華醫方》:“小便不通,磨刀水送下;心氣疼,菖蒲根湯送下;心疼痛,醋湯送下;冷病,艾湯送下;勞氣,米湯送下;小腸氣,茴香湯送下;腎臟風,木瓜湯送下;腸風,痔漏,瀉痢,槐花湯送下;吐血,丁香湯送下;陰毒傷寒,蔥白湯送下;瘧疾,桃心湯送下;噎食,木香湯送下;小兒癱痹,皂莢子湯送下;小兒驚風,薄荷湯送下;小兒五疳八痢,米湯送下;五咳,人參、馬兜鈴湯送下;臍腹疼痛,鹽湯送下;腰疼、腳氣,牽牛湯送下;水瀉,車前子湯送下;婦人月水不調,紅花、芍藥湯送下。”
黃坤載:消渴者,足厥陰之病也,厥陰肝木與少陽相火為表里,……凡木之性專欲疏泄,……疏泄不遂……則相火失其蟄藏。(《四聖心源·消渴》)
黃坤載:消渴之病則獨責肝木,而不責肺金。(《素靈微蘊·消渴》)
鄭欽安:消症生於厥陰風木之氣,是以厥陰下水而上火,風火相煽,故生消渴諸症。(《醫學真傳·三消症起於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