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木葉”一詞,是中國古代詩詞中的一個常見意象。
出處:屈原的楚辭《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釋義: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即“樹葉”; 但在詩詞中,“木葉”尤指秋天的落葉,且較之“樹葉”帶有秋風蕭瑟的意境。
適用範圍:描寫秋風落葉之景。
文學特色
文學暗示
詩歌語言多有暗示,“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後”。
“木葉”中的“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亦含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易使讀者地聯想起樹幹,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給人“葉”因此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的感覺。以此達到暗示著落葉的目的。
“木”暗示了“木”的顏色。一般“木”的顏色較黯淡,且在觸覺上更乾燥,於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乾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儘管在這裡“木”是作為“樹”的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
詞義辨析
“樹葉”:與“木葉”相反,“樹葉”都帶有枝葉繁盛的聯想。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若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樹”與“葉”的形象關聯緊密且一致,故在藝術形象上,“樹葉”與單獨的“葉”字幾無差別,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 ”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在習於用 單詞的古典詩歌中,“樹葉”這個辭彙就很少見了。
“落葉”“黃葉”:“木葉”更枯黃、乾燥。如:“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雖然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乾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
所以,“木葉”是屬於風的而不是屬於雨的,屬於爽朗的晴空而不屬於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而“落木”,則比“木葉”更顯得空闊。
援用實例
“木葉”鮮明的形象,影響了許多詩人,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由此得到啟發,並衍生出“落木”“高木”等新意象。
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
陸厥《臨江王節士歌》:“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雲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柳惲《搗衣詩》:“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
沈佺期《古意》:“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吳均《答柳惲》:“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從“木葉”發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正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