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洞龍舟

木洞龍舟

木洞龍舟—般以隊為單位,人數由三、四十人至七、八十人不等。每支隊伍均有踩頭一人,甩腰旗一人,打鑼和鼓的各一人,拿艄的二人,前面劃分水的四人,後面劃吊艄的四人,中間則是主力,最隆重時還有打座炮的一人。

基本信息

1

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距重慶朝天門30餘公里,位於古代巴國境內三峽(銅鑼峽、明月峽、黃草峽)腹地明月峽出口處的長江南岸。此地很早就有人類居住。附近的乾溪溝商周遺址中,出土300餘件打制、磨製石器,便是很好的佐證。唐代大詩人王維路過明月峽寫有“水國舟中市”的詩句,說明當時即以舟船作為商貿集市。據傳,明代在此修建禹王廟,所需木料均從西側約500米處的石洞中取出,故名“木洞”。
洞龍舟競渡歷史久遠。據乾隆刻本《巴縣誌》載,木洞至遲在清初就盛行龍舟競渡,歷史久遠。解放後,幾乎年年舉行,連續不斷。上世紀70年代,為紀念毛主席暢遊長江10周年,原木洞地區的各個鄉鎮,江北縣的五寶、大洪鄉,長生區的廣陽、河口鄉,都組隊參加龍舟比賽,龍舟隊20餘支,隊員近1000人,來自南川、涪陵、江北、巴縣和本地觀眾5萬餘人。90年代以來,木洞龍舟參與了巴南區、重慶市和外地組織的區、市、國家和國際比賽十餘次,次次獲獎。特別是女子龍舟隊,在2000年以來舉辦的“宗申杯”和“野生動物世界盃”等女子龍舟賽中榮獲三連冠。正因為木洞龍舟競渡成效卓著,2005年木洞鎮才榮獲了全國體育先進鎮的光榮稱號。

1.

木洞龍舟競渡具有歷史傳承的悠久性、團結協作的集體性、民眾參與的廣泛性、文化內涵的豐富性等特徵,具有增強民眾體質、弘揚傳統文化、發揚民族精神等歷史、文化價值。

木洞龍舟—般以隊為單位,人數由三、四十人至七、八十人不等。每支隊伍均有踩頭一人,甩腰旗一人,打鑼和鼓的各一人,拿艄的二人,前面劃分水的四人,後面劃吊艄的四人,中間則是主力,最隆重時還有打座炮的一人。比賽時一般沿木洞長航囤船——中壩的曬網石——江北的下樑——長航囤船路線划行。以到達終點時搶得的活鴨只數或旗幟,或扇子的多少來定輸贏。隊伍多時,有時也採用淘汰賽的方式進行。
在划行過程中,一般都喊著鏗鏘有力的龍舟號子,由穿著長衫、戴著涼帽和墨鏡的踩頭之人領唱,其餘的跟著和唱,同時踩頭之人還以翻跟斗,或吹口哨來吸引觀眾。除踩頭外,其餘的人員服飾統一。甩腰旗的手上拿兩面小旗,隨踩頭的步調,做出各種甩手的姿勢,同時起著指揮的作用。鑼鼓聲也是緊密配合踩頭和甩腰旗之人,統一大家划槳的動作。通常在起劃和到達終點時都要鳴放鞭炮助威。

木洞龍舟製作

木洞龍舟木洞龍舟

木洞龍舟早年的製作比較簡單。解放前,一般就選用私家老闆的木船或渡江船,只是在船頭仰放一根板凳,在上面用樹丫紮成一個龍頭即成。解放後,由於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視,龍船的製作有了很大的發展:原來用杉料,後來用大的楊松,甚至用上了玻璃鋼材料製作。船身長短不一,最長的四十多米,最短的也有二十多米,寬為1.2~1.4米,製作均成黃瓜底形(—剖兩半),船頭呈雞胸式,船尾的略上翹呈龍尾形。材料合適時,船頭直接做成龍頭形,否則就用木雕,或者用黃荊紮成龍頭形,或者用鐵條焊成龍頭形,外面用各種彩布蒙上。船尾的艄為船長的五分之二,一般在一半處開始削兩邊,逐漸變薄,到最後的艄片剩—米之內時,上面只有3厘米厚,下面2厘米厚。船做好後,外面搽l~2次桐油,有的也用蔥葉抹,然後馬上用蛋清抹,這樣製成的龍舟就不吸水,大大減小了因磨擦產生的阻力。

=

作划槳用的橈片因角色不同,其製作也不同:踩頭的最長,—般為1.5米長,20厘米寬,分為手柄(10厘米)、橈柄(60~70厘米)、橈片(80~90厘米)幾部分,呈瓦片形(此為過去踩頭所用,近20年來,踩頭已不用橈片了);劃分水的略1米長,橈片比一般的寬(20~22厘米),長60厘米,橈柄長40厘米;劃中間的橈總長1米,橈片長60厘米,寬15~18厘米;劃吊艄的橈總長1.2米,橈片長60厘米,寬15~18厘米。過去,端午節一過,一般把龍頭供奉於附近的廟上,待來年再用。 巴南區木洞龍舟隊在萬州喜獲佳績

取得的成績

巴南區木洞龍舟隊在三峽龍舟邀請賽中,不畏強手、奮力拚搏,取得第五名的好成績。
本次龍舟賽是“2007三峽庫區(重慶)對口支援經貿洽談會”和“第十二屆中國重慶三峽國際旅遊節”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展示我區龍舟風采,提升巴南形象,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這次比賽,區體育局和木洞鎮黨政領導通力合作,積極組織,認真對待,區體育局借出資金、派出教練進行蹲點組隊訓練,木洞鎮領導全程參與組織管理。
功夫不負有心人,全隊隊員經過齊心努力、頑強拼搏,克服了組隊時間短、訓練少、氣候炎熱等具體困難,在廈門、上海、四川、湖北等20支市內外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順利進入決賽。最後以800米直線2分57秒63的成績,獲得了第五名的佳績,為巴南區爭得了榮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