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樨地

木樨地

木樨地,地名,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長安街西延長線上,復興門外三里。以前北京城外,雜草叢生,其中那裡的苜蓿長的特別好(苜蓿可作餵馬的飼料),所以叫苜蓿地,後覺名字不雅改為“木樨地”。三是說此地曾種植過許多桂花,因桂花樹統稱木犀,“樨”與“犀”同音義,原產我國黃河以南地區,久經栽培,變種較多,常見的有金桂、銀桂和四季桂等,是名貴的觀賞植物,亦可做香料。舊例:分撥東、西、南、北四門,每門把總一員,官軍一百名,給領御馬監銀一十七兩,賃牛傭耕,按月採集苜蓿,以供芻牧。

基本信息

介紹

簡介

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長安街西延長線上,復興門外三里,捷運一號線通過此地,有木樨地站。

以前北京城外,雜草叢生,其中那裡的苜蓿長的特別好(苜蓿可作餵馬的飼料),所以叫苜蓿地,後覺名字不雅改為“木樨地”。木樨園也是如此。

木樨地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西城區長安街復興門以西。原是由北京外圍地區進入中心城區的一個要塞。周圍有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軍事博物館、北京八中分校、首都博物館新館、復興醫院、復興商業城、長安商場等。

名字由來

木樨地,關於這一地名的來歷,存在許多爭議,主要有四種說法:

一是說此地位於阜成門外西南部,明代時種植過大面積的苜蓿,為皇帝的御馬提供飼料。清代成村,稱苜蓿地,民國時被訛化為木樨地。苜蓿為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不僅產量高,而且草質優良,各種牲畜均喜食,素以“牧草之王”著稱。

二是說清代時門頭溝往京城送煤的駱駝隊多出入於阜成門,當時這一帶生長著許多野苜蓿,所以趕駱駝

的人時常在此歇腳,以便給駱駝餵些草料,日子一長,這裡就被稱為苜蓿地,後諧音為木樨地。

三是說此地曾種植過許多桂花,因桂花樹統稱木犀,“樨”與“犀”同音義,原產我國黃河以南地區,久經栽培,變種較多,常見的有金桂、銀桂和四季桂等,是名貴的觀賞植物,亦可做香料。木樨地即桂花之地。

四是此地曾是白雲觀的菜園,以產黃花菜聞名。黃花菜即金針菜,可食用,色澤金黃如桂花,俗稱木樨,故稱此菜園為木樨地。

但從有關的史料記載來看,第一種說法更為可信,也是史實,因為《明世宗實錄》中就有關於明代軍隊在九門之外種植苜蓿,“按月採集苜蓿,以供內廄餵養”的記載。而其他說法無任何記載,難以考證。

《明世宗實錄》中曾記載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九門苜蓿地上,計一百一十頃有餘。舊例:分撥東、西、南、北四門,每門把總一員,官軍一百名,給領御馬監銀一十七兩,賃牛傭耕,按月採集苜蓿,以供芻牧。至是,戶部右侍郎王軏等查議,以為地多遺利,軍多曠役,請於每門只留地十頃,令軍三十名仍舊採辦,以供內廄餵養。”由此可見,明朝的時候,在北京城門外附近曾有軍隊專門種植苜蓿,以做皇家御馬的飼料,並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所以阜成門外西南部(今復興門外)的木樨地和永定門外的木樨園,皆因明朝時曾是軍隊種植苜蓿的地方而得名。但因歷史上記述較少,所以不明史實的人們附會於各種傳說,將這一地名訛化了。

相關文章

《木樨地》

《盲春秋》第一卷木樨地

作者:何大草

分類:歷史小說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簡介:美國漢學家宇文長安,從九十歲的修道士西芒手中,獲得一部殘缺不全的神秘手稿。手稿於二百多年前,由傳教士從中國帶到歐洲,一直秘藏在葡萄牙寶萊塔修道院。宇文長安邀請精通歷史的中國作家一同破譯、整理。

經十二年的考據、查證、探訪,手稿終於逐一還原,一段塵封了三百六十年的歷史真相大白:大明帝國復滅的廢墟中,傳教士救出一位雙眼燒瞎的女子,竟是末代公主朱朱!隱姓埋名45年後,她開口說話,向史學家講述父皇崇禎的身世謎團、他與李自成的法華寺密晤、王朝轟然坍陷的真實內幕……

《回到木樨地》

出自張弛《我們都去海拉爾

簡介:本書是我國著名作家張弛的隨筆作品集,共收錄了其優秀作品165篇。該作品集積累了作者五年的生活隨筆,行文灑脫流暢,妙趣橫生。具體包括《啞巴兒子》、《市民心態》、《天有不測風雲》、《物業之歌》、《男女有別》等。

在從北京開往海拉爾的列車駛離站台的瞬間,主人公從火車上摔了下來,造成骨折。這是一場意外,還是預謀?在傷筋動骨的100天裡,他躺在家裡閉門思過。也許因為自己的過太少,思了幾天就思完了,於是他又開始思別人的過。因此,這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推理小說,也不是假模假式的懺悔錄。透過堅硬的戲劇性的外殼,可以陷約看到人的宿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