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四月子、野櫻桃、棠台、麥粒團、羊奶子、判渣、石滾子、蘆都子、牛脫。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淡、澀,性溫。
歸經
歸肺、大腸經。
功效
平喘,止痢,活血消腫,止血。
主治
用於哮喘,痢疾,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痔瘡下血,腫毒。
相關配伍
1、治咳嗽氣喘:木半夏果實30g。水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2、治痢疾:木半夏果實9-15g。水煎服。(南京部隊《常用中草藥》)
3、治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木半夏果實9-24g。煎服。(蘇醫《中草藥手冊》)
4、治跌扑損傷吐血:木半夏果實15g,仙桃草9g。煎服。(《安徽中草藥》)
5、治痔瘡下血:木半夏果實、炒地榆各15g。煎水,空腹服。(《安徽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採集加工
6-7月採收果實,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性
木半夏又名:棗皮樹、駱駝花、多花胡頹子、小米飯樹。落葉直立灌木,高2-3米,通常無刺,稀老枝上具刺;幼枝細弱伸長,密被銹色或深褐色鱗片,稀具淡黃褐色鱗片,老枝粗壯,圓柱形,鱗片脫落,黑褐色或黑色,有光澤。葉膜質或紙質,橢圓形或卵形至倒卵狀闊橢圓形,長3-7厘米,寬1.2-4厘米,頂端鈍尖或驟漸尖,基部鈍形,全緣,上面幼時具白色鱗片或鱗毛,成熟後脫落,乾燥後黑褐色或淡綠色,下面灰白.色,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褐色鱗片,側脈5-7對,兩面均不甚明顯;葉柄銹色,長4-6毫米。花白色,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褐色鱗片,常單生新枝基部葉腋;花梗纖細,長4-8毫米;萼筒圓筒形,長5-6.5毫米,在裂片下面擴展,在子房上收縮,裂片寬卵形,長4-5毫米,頂端圓形或鈍形,內面具極少數白色星狀短柔毛,包圍子房的萼管卵形,深褐色,長約1毫米;雄蕊著生花萼筒喉部稍下面,花絲極短,花葯細小,矩圓形,長約1毫米,花柱直立,微彎曲,無毛,稍伸出萼筒喉部,長不超雄蕊。果實橢圓形,長12-14毫米,密被銹色鱗片,成熟時紅色;果梗在花後伸長,長15-49毫米。花期5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生於向陽山坡、灌木叢中。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等地。
藥材性狀
漿果長橢圓形或圓錐形,長12-14mm,徑7-9mm。外果皮密被銹色鱗片,成熟時紅色,頂端花柱殘存,中果皮肉質多漿,內果皮骨質,堅硬,內側有1層白色絲綿狀物。果臍位於基端,圓形凹陷。果核長橢圓形,長11-13mm,徑3-4.5mm,黃白色,表面有縱棱7-8條。種子1。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收斂。治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