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朝歌街道辦事處原為朝歌鎮,朝歌鎮古稱沬邑,商末易名朝歌,曾為殷都城和衛國國都。後為朝歌縣、朝歌郡、衛州、淇州、淇縣治所。民國初為一區,1945年設中山鎮。
1947年4月中國共產黨解放淇縣城,為第一區,1954年9月,淇縣併入湯陰縣,原淇縣城關鎮改為朝歌鎮,1955年為朝歌區,1957年為朝歌鎮。
1958年建立朝歌人民公社。
1962年改為城關公社。
1982年3月建立城關鎮。
1998年為朝歌鎮。
2010年11月撤鎮改為辦事處。
行政區劃
朝歌街道辦事處位於淇縣縣城,共轄15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其中14個地處城區,4個位於城郊。轄區面積24.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7萬畝。總人口6.1萬,其中農村人口2.25萬,居民人口3.85萬。
【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10622001:~200 121西街村 ~201 122石橋村 ~202 122南楊莊村 ~203 122南關村 ~204 122稻莊村 ~205 122南門裡村 ~206 122閣南村 ~207 122東關村 ~208 122東街村 ~209 121中山街村 ~210 122付莊村 ~211 121韋莊村 ~212 121上關村 ~213 122下關村 ~214 122西壇村 ~215 122三海村 ~216 122前張近村 ~217 122後張近村
【2009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10622100(朝歌鎮):~200 121西街村 ~201 122石橋村 ~202 122南楊莊村 ~203 122南關村 ~204 122稻莊村 ~205 122南門裡村 ~206 122閣南村 ~207 122東關村 ~208 122東街村 ~209 121中山街村 ~210 122付莊村 ~211 121韋莊村 ~212 121上關村 ~213 122下關村 ~214 122西壇村 ~215 122三海村
地理環境
朝歌街道位於淇縣南部,東經114°11′、北緯35°37′。是縣政府所在地,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轄西街、石橋、南楊莊、南關、稻莊、南門裡、閣南、東關、東街、中山街、付莊、韋莊、上關、下關、西壇、三海、前張近、後張近18個行政村。地處豫北平原,海拔72米。京廣鐵路、107國道、淇浚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過境。1989年被省政府定為首批縣級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蹟眾多,有殷紂王摘心台遺址、紂王宮、衛國故城、荊軻冢、唐代陳婆造心經浮圖、麒麟壁、明代扯淡碑,朝歌城龍山為春秋戰國文化遺址。雲夢山戰國軍癢為中國第一所古軍校。
經濟
2013年,辦事處居民人均純收入預計突破1.2萬元。轄區內京廣鐵路、107國道、淇浚公路、京珠高速公路、石武高鐵貫穿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十分便利。
社會事業
近年來,朝歌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在淇縣委、淇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市、縣委的工作部署,結合朝歌辦事處的實際,以舊城改造為主題,克難攻堅、負重奮進、紮實工作,通過舊城改造實現了經濟大發展、招商引資大跨步和財稅收入高增幅,實現了轄區民生大改善、城市形象大提升、幹部隊伍作風大轉變。先後榮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村鎮”、“全省五好鄉鎮”、“全省百強鄉鎮”(第19位)、“河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河南省民族四爭創先進鄉鎮”、“鶴壁市十佳學習型黨組織”、“全市平安建設工作先進鄉鎮”等60多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