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山村
望山村位於山東省陽市東北部,盤石店鎮南部,地處東經121°17′,北緯36°51′。東鄰徐家泊村,西接虎山村,南與大柴村相連,北與南魯家村交界,隸屬盤石店鎮。距鎮政府駐地2.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約20公里。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董姓先後兩次搬遷,後定居於南河以北,故命村名河北。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與高家公社之河北村重名,更名望山村。
基本信息
- 中文名:望山村
- 所屬國:中國
- 所屬鄉鎮:盤石店鎮
- 地理位置:山東省陽市東北部
- 特色產業:小麥、玉米、花生、蘋果
- 其他:耕地面積77.33公頃
望山村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7.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芋頭、蔬菜、桑等,有果園面積10公頃,桑園6.67公頃,山嵐26.7公頃。2002年,全村有200戶,660人。有董、劉、成、張、梁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董姓。195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78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52.3萬元,人均收入3000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70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91.6%、8.3%、0.1%,人均純收入3513元。經濟發展第一產業1980年,從文登引進日本大耳長毛兔,集體建兔舍,各戶餵養,並制定獎勵與處罰措施。後逐年引進新的優良品種,長毛兔養殖形成規模。品種逐年改良,繁育越來越多,廣招兔毛銷售客戶,形成產、供、銷一條龍,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被鎮政府評為養兔先進村。與此同時,農業的產業結構也得到調整。1987年,建立桑園6.67公頃,發展大棚20個,發展養殖大戶10家,戶均桑園0.2公頃,年收入1萬餘元。1994年冬,黨支部和村委會制定了改造老果園、重建新果園計畫,組織村民到棲霞、西古現觀摩取經,新建果園10公頃,引進日本富士矮化苗木,落實承包責任制,統一技術指導,統一供應化肥、農藥,使新建果園形成規模。1996年進入初果期,5年後達到高產期,人均果品收入303元。2002年,糧食畝產711公斤,總產38.4萬公斤。第一產業收入697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99萬元,畜牧業收入390萬元,林業收入8萬元。第二、三產業改革開放前,為方便民眾,增加集體收入,村辦起麵粉廠、油坊,規模不大。改革開放後,先後發展起商店和運輸、修理等行業,帶動了全村經濟發展。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6人,收入63萬元,其中工業收入6萬元,建築業收入57萬元。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人,收入10萬元。社會進步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村國小。20世紀80年代,村出資修建新校舍,教學設施開始配套,教育質量逐步提高。90年代,被煙臺市評為“花園式學校”。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2人。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8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68年,人均糧食210公斤。1972年達到280公斤。2000年,全村收入652萬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156輛,機車102輛,電話132部,彩電210台,電冰櫃30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居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10平方米。1985年,村黨支部對村莊建設進行規劃,修建了自來水井,並由專業人員負責管理。1986年,對房屋建設,實行集體補助、由村建築隊專建的方法,改建老的街道和住房,更新老房區2000平方米;投資10萬元,建起敬老院、辦公室、計畫生育活動室、治安巡邏辦公室、醫療衛生室。1996年,黨支部、村委決定對全村所有街道進行硬化建設,分戶挖溝,集體統一修建,全部由石料築成,路邊栽植各種花草,並安裝上路燈。新建街道實行專人修管,責任到人。被山東省建設委員會、山東省人事廳評為村鎮建設明星村、文明單位。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4平方米。集體福利1980年,購買了電影機,自放電影。1982年,投資4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4年,購買電視機1台。1985年,投資10萬元,安裝自來水。1993年開始,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給予獎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