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出處】戰國策【年代】戰國時代【體裁】記敘文
作品提要
人的語言詞語有時非常多義,會產生很多歧義。同一個詞語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而且都很正確。論辯家們就看中語言的這種多義性,從而用語言來改變事實、翻雲覆雨。
作品原文
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殺。
作品譯文
有人給楚王獻長生不老的藥,傳遞人拿著藥走入宮中。有個宮中衛士看見後問道:“這東西可以吃嗎?”答說:“是可以吃的。”衛士於是搶過來吃了下去。楚王為此甚為惱怒,就要殺死這個衛士。這個衛士托人向楚王解釋說:“我問傳達人,他告訴我說是可以吃的,我才拿過藥來吃下去,這事我沒有罪,有罪的乃是傳遞人。況且客人所獻的是長生不死藥,我吃了藥大王就殺我,這豈不成了喪死藥。大王殺死一個沒有罪的臣子,就證明有人在欺騙大王。”楚王就放了他。
作品評析
衛士與傳遞人對“可以吃”三個字有不同的理解,傳遞人理解為該藥的服用方式是食用,所以說是可以吃。而衛士的理解是可以允許我吃。對語句的理解看來誰都沒錯。另外長生不死的含義,到底是得病可以不死、砍頭可以不死,還是吃了要在任何條件下都可以不死,這些都沒有限定,所以衛士就可以鑽語句多義的空子,故意搞了一個語句上的惡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