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原理

有效需求原理是凱恩斯在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一書中提出的、用來決定整個產量水平的理論。它既是凱恩斯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又是其整個學說體系的基礎與實體。這個原理的提出被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稱為西方經濟理論上的一次“革命”,即“凱恩斯革命”。其主要內容是,社會總就業量取決於社會總需求量,失業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所造成的。社會總需求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兩大部分構成。消費需求取決於收入的大小,當收入增加時,消費也會增加,但後者的增加不如前者。也就是說,消費增加和收入增加之間存在一定差額,要有足夠的需求來支持就業的增長,就必須以投資的增加來彌補收入增量和消費增量之間的差額,否則,就會出現需求不足,就業也就無法增加。

投資增加與否取決於預期利潤率和利率的大小,預期利潤率越高,利息率越低,投資的吸引力越大。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投資者對市場前景持悲觀態度,沒有太大的信心,所以,預期利潤率呈下降趨勢。此外,由於人們為了獲得安全感,天生喜好以貨幣的形式保持財富,所以,貨幣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利息率下降到一定水平後就拒絕下降,出現“流動性陷阱”; 預期利潤率不斷下降,而利率又拒絕降得太低,投資的吸引力也就十分微小,從而導致投資不足。投資不足和消費不足就導致社會總有效需求的不足,進而導致大量失業現象的存在。在有效需求原理的基礎上,凱恩斯進一步提出了提高有效需求、消除失業現象的需求管理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