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城故事

月城村因距縣城不遠,水陸交通又都十分便利,解放前,是國民政府揭陽縣的一個周邊重要地方,曾在這裡設定糧倉(地點在圩集內)。 抗日勝利後,共產黨的游擊隊在北山一帶頻繁活動,揭陽縣政府便派出一個連的地方部隊在月城駐守。 農曆二月末,游擊隊聲東擊西頻頻在南塘山活動,有窺伺縣城之意,引起揭陽縣政府的緊張,調動各處部隊以固守縣城。

元朝致和元年(1328),寮東村(在本鎮西南部地方)李氏有一房系,因謀求向外發展而遷到月城這處地方,開始未建成村寨,只是零落而居。到了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8),已歷近百年的開發,經濟有較快的發展,人丁也興旺,覺得此處是個好地方。村民便謀求建立村寨,保證生活安全,於是聘請地師前來察看地理,地師見前面一灣清澈溪水,半月形圍繞,溪中形成了七處深潭,景致十分優雅,李氏族人便決定在此建立村寨。遵照地師所囑,村寨建成圓形,有似十五滿月,中建祖祠,坐北朝南,旁輔民宅,周築圓形寨牆,前對溪潭,取“七星伴月”之意義。寨牆與寨門,有如城堡,乃取名為“月城”。過去人們口頭上都稱為“郭城”,這是近音歪曲之故(潮汕地方,這種故意歪曲寨名現象不少)。從此,李氏便在月城繁衍發展,至今也近700年的歷史了,人口11000餘人(2002)。現分成月城、月南二個村委會、共六個村民小組。月城村屬平原地帶,以種水稻為主,村之西臨江處,有一小市集,人稱“郭城圩”,規模不大,但因周邊的許多村落(包括榕江對岸的潭王、潭蔡二大村),因距縣城較遠,附近也無什麼墟集,所以都來此做買賣,經濟頗為活躍。自成為公社行政中心後,工、交、財、貿、文、衛許多配套機關,都在此建立辦事機構,因此市場範圍擴大,市街商店集中固定,農村市鎮的市場便正式形成了。
月城村因距縣城不遠,水陸交通又都十分便利,解放前,是國民政府揭陽縣的一個周邊重要地方,曾在這裡設定糧倉(地點在圩集內)。收繳周邊鄉村地稅稻穀(包括喬林鄉也來此繳交)暫時儲備於此,用時由大船於江中運走。抗日勝利後,共產黨的游擊隊在北山一帶頻繁活動,揭陽縣政府便派出一個連的地方部隊在月城駐守。營地設在村西南角新建的一座大祠堂里。因為祠堂埕頭南北有兩座二層高的瞭望台,登上其頂可望得很遠(舊時都是低矮平房),東望榕城,接應便利,西控南塘,監控游擊活動,南可扼制揭河公路,北可監視榕江來往船隻。所以,這連部隊,只派一個班守在糧倉里,其餘都駐在祠堂,以為高枕無憂,萬無一失。
民國卅七年(1948)春,農民缺糧,春荒嚴重,而國民政府的各個糧倉,都儲備著數萬擔稻穀。於是,中共潮揭豐邊武工隊,在地下黨組織的配合下,發動民眾,破倉搶糧,賑濟災民。農曆二月末,游擊隊聲東擊西頻頻在南塘山活動,有窺伺縣城之意,引起揭陽縣政府的緊張,調動各處部隊以固守縣城。這樣便分散對方勢力,也削弱月城防守力量。十多天過去了,全無其它動靜,縣政府鬆了一口氣,這段時間,武工隊在北片老區各鄉村暗中組織農民,每人備一擔空籮,於三月初的一個晚上,由農會幹部帶領,偷偷從西北角向月城方向移動。這時,南塘山至德橋頭一帶,燈火時現時滅,吸引了月城駐軍不時有電話往來,都報平安無事。月城地下黨組織。通過一些常與糧倉駐軍有交接者,於十點左右便騙開了倉門,控制守軍頭目,逼他在電話中不敢透露真相。糧倉打開後,民眾有秩序進入,無聲無息用竹籮裝稻穀,走出村外,一隊過了又一隊,連附近居民也沒發覺,駐紮在一里左右的軍隊,更聽不到什麼聲音,因為有電話正常往來,因此一心只注意西南方向,直至天將破曉,月城糧倉的稻穀,都已落入農民之家。武工隊一槍不響,一彈不發,直至隊伍撤退完畢,駐軍方才知道中計,但穀倉已經空空如也。
這智破月城糧倉的訊息,立即傳開,北山游擊隊的聲譽,更是家喻戶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