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月亮後面
圖書編號:2028994
出版社: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定價:17.5
ISBN:753063563
作者:阿萊
出版日期:2003-01-01
版次:
開本:20cm
簡介:
本書為作者新聞作品集,主要篇目包括:《如果,真有奇蹟》、《我愛上了我的愛情》、《一個男人最好的十年》、《我是不是你最愛的人》等。
傾訴的權利和傳媒的責任
——《月亮後面》序
如果,真的有奇蹟
我愛上我的愛情
漂洋過海的思念
一個男人最好的十年
我的坦白,他的離開
我是你今生的紅顏
男人四十還敢愛嗎
女人要的只是一心一意
我是不是你最愛的人
我的初戀在陽光下蒸發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
我就是你的眼睛
獨在異鄉的男人
此情綿綿無絕期
是寵物還是老公?
永遠有多遠?
我不能被誘惑
當婚姻遭遇第三者……
誰又能真的無條件去愛?
我們的婚姻沒有果實
大牆外的365天
我和我的弱智兒子
寶貝 我無辜的寶貝
繼母的心
失火的天堂
母親是我的噩夢
我想知道我是誰?
以生命的形式
當我被查出患有B肝
有些話,真的難以啟齒
我讓父親孤獨地走了
讓生者怎能遺忘?
我的性別困惑
斷翅的蝴蝶
出國還是出走?
母親成為植物人後
青春的過往
月亮背後
女孩醜醜
愛上表哥,是不是一種罪惡?
我不是天使
寫字生活(代跋)
序
阿萊引起我的關注,是由於她在《每日新報》開闢的專欄《傾訴空間》。我一直十分注意這個專欄。故事、文字、甚至版式,還有阿萊。最先觸動我的肯定是阿萊為我們講的那些或如泣如訴或揮揮灑灑的故事,再後來又比較多地注意阿萊行文的特點和文字的個性,這顯然是由於一種職業的習慣。這種習慣更多地源於對文字後面的潛質的關注。我們必須承認有一種被稱為天賦的東西。於是便高興地看到了一個記者還有她的文字以及對生活感覺的成長和成熟。再後來直到今天,當《傾訴空間》成為名專欄,我就更關注《傾訴空間》中的那些傾訴者的感覺、感悟和感情。這顯然不僅僅是一種閱讀上的變化,而是一種認知上的變化。我想是。
關心人的全面發展,保護人的隱私權,直到最近民法通過的對人格、對私有財產的尊重等等。對個體人權的尊重、理解、寬容和保護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是社會向高度文明邁進的一個歷史性的標誌。相對於“狠斗私字一閃念”的荒唐歲月,我們顯然已經進入了一個幸福時代,過著可以個性化也可以精神化或物質化的幸福生活。隨著精神的空前解放,隨著已經物質化了的生活和感覺,人們忽然關注起自己以及與自己相關的環境、健康、傾訴,甚至還有愛滋病、轉基因等等。《北京青年報》的安頓等名專欄、名記者的出現,其實是完全順應了這種社會的、時代的、歷史的向個性靠攏的變化,承擔起傳媒應該承擔的那份溝通和互動的責任。
市場化大大加快了我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了社會轉型。人的自然屬性、生理屬性包括醫藥學的進步,其實都還沒有更具突破性的巨變。而人的角色、位置的變化、社會成員的調整都大大的加快了。快到猝不及防。於是,不可避免地出現這樣一種異化。人對於時代快速發展的不適應,對角色變化的不認同。對利益調整的不滿足,首先形成了最初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對抗。於是焦慮、焦灼成為這個時代最難以克服的心理障礙。相信身心病的出現、亞健康的出現,主要是發展和承受力之間難以辯正的矛盾和衝突所造成的。赤裸裸的真實和赤裸裸的謊言都多了起來。心裡亂、心事多、心病重、心理交流的障礙和不通暢與私家車增多造成的道路滯後形成正比。所不同的是,關於行的方面,人們可以調整的辦法很多,比如單雙號、紅綠燈、限行等等;而心的方面,卻不能用一個心理門診或心理門診開出的鎮靜劑來一次性解決。儘管人類越來越依賴於藥物的力量而不是信仰和宗教的力量,但藥物又何嘗不是人們更快地通向異化和極端的一個催化劑呢?藥物不斷的創新和流行實際是對人和自然最後那點和諧關係的徹底顛覆和解構。人變得越來越麻煩。腦白金這類保健品的崛起並形成一種依賴性消費,既證明了人的某種心理和精神的真實需求,也證明了經營者和市場的先知先覺。但僅有藥物顯然不夠。人們必須有一個交流的渠道,必須有一個傾訴的空間,如果交流的渠道不暢或者缺乏應有的安全感的話,傾訴就成為一種療效比較好的精神製劑。而這種傾訴和媒體連結、互動,特別是在《每日新報》這樣發行量大、又比較大眾的媒體上出現,不僅有一種安全感,而且有一種輕鬆幾感。類似假面舞會,身子是真實的,晃動是需要的,發泄也是自然的,只是用一個面具去替代表情,去隱去身分。於是,傾訴因此也就有可能變成不僅僅是一種本能,而且是一種需要,一種擺脫。關鍵是我們要關注和了解人的這種需求,關注和尊重人的這種權利,而且媒體應當承擔起這種責任,義不容辭的責任,理解的責任,尊重的責任。儘可能放大傾訴的空間,讓整個社會由於有了這些空間,可以釋放情緒、感情和大大小小的傷痛,這樣就會由於感情和情緒的流暢
而進入一種互敬互諒、互不干涉的祥和氣氛了。總要有一個發泄的管道,總要有一個傾訴的空間,總要有一種互動的方式。新報的“傾訴空間”以及其他媒體的生活頻道、情感版等類似欄目,並不是職業新聞人的異想天開,更不是簡單的一種賣點的追求,而是在向人性的回歸中,在社會轉型期的種種衝突中,媒體意識到肩上還有一份關懷關注、關愛的貴任,意識到這份貴任不但不容推卸,而且不容有絲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