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湘南饒氏清代建築群

會昌湘南饒氏清代建築群

會昌湘南饒氏清代建築群位於江西省會昌縣周田鎮中桂村,建於清嘉慶年間,迄今已有200餘年歷史。該建築規模宏大,有主屋6大幢,附設建築4大幢,由居屋、族學、作坊組成,總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無論在歷史文化上還是在建築藝術上,都具有非常高的價值。

建築群主幢石雕門樓
會昌湘南饒氏清代建築群位於江西省會昌縣周田鎮中桂村,建於清嘉慶年間,迄今已有200餘年歷史。建築群座落霞河邊,整體坐北朝南向,建築規模宏大,有主屋6大幢,附設建築4大幢,由居屋、族學、作坊組成,總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
建築群由饒光璧所建。饒光璧(1796-1865),字昆華,號藺莊,道光五年拔貢(與舉人相當),授修職郎(正八品,與今副縣級相類似),歷任萬載、瑞金、泰和諸縣教諭。饒光璧文采出眾,才華過人,政績斐然,享譽贛南、吉安兩地(當地誌書均有記載)。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饒光璧六十大壽,時任山東省提督學正的劉繹(字瞻岩,江西永豐人,文學家,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狀元,著有《存吾春齋文鈔》、《詩鈔》、《崇正黜邪論》等)為其撰寫祝壽文,稱其“天才超越”,“同輩中罕見其匹”,“所至殷勤課士”,“經其指授者,鹹凌霄沖漢,振翮而鳴”。其父饒仁隆,縣廩生(俗稱秀才),曾捐修會昌文昌宮及考棚、贛州府學大成門,在當時會昌乃至贛南都有一定聲望。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饒仁隆七十大壽,時任吉南贛寧兵備道、贛州知府的李光先(從四品)親自為其撰寫祝壽文,翰林院編修董桂敷(江西婺源人,嘉慶十年進士,總纂國史,著有《自知室文集》)用“金水”書寫並作畫,製成金字楠木屏風,分列廳堂東、西兩側。
整個建築群由一條青石鋪成的街道一分為二,格局以輩分長幼次序分布,別具一格,在明清客家建築中十分罕見。現今保存較完好是正面東、西上下坪三幢,也是所有建築中規模最大的。
主幢獨立居東,其他兩幢聯為一體居西臨河,其中藝術價值最高的要數主幢。主幢為饒光璧公及其父、最小兒子居所,皆為青磚磨砌構造,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由石坪、石雕門樓、亭樓、廳堂、正房、偏房組成。祖屋石坪面積約600平方米,全部由條石磨砌而成,地面光整。門樓全部為石雕構造,面積約50平方米,氣勢宏偉,分別嵌“霞河”、“昆華”字樣的兩幅凹刻對聯蒼勁有力,灑脫飄逸,且文辭優美,對仗工整;雕有飛禽走獸、花草樹木、人物宮殿的各式浮雕栩栩如生,精美非凡;亭樓雕梁畫柱,斗拱之間,重疊交錯,構造獨具特色;廳堂莊重古樸,屋檐梁柱都雕有精美圖案,十分别致;廳堂兩側為正房,自成一體,皆有天井,天井間都放有大石花盆,養有大叢蘭花(至今仍保存),一到花開時節,滿堂蘭香四逸,令人心曠神怡。
居西兩幢因臨河位置高於主幢,與主幢一樣有石坪,故稱“上坪”,分別為饒光璧長子及次子居所。“上坪”建築雖無主幢華麗精美,但也不失氣勢,內部構造尤為獨特,均採用方正迴廊式,即中間為方方正正的大天井,四邊為過道、房間,兩幢之間又互聯互通,更是明清客家民居所少見。因臨近霞河,石坪西端全部用大型青石條砌成,正前方靠西建有大型石堤,通往河邊,河邊也用青石條砌成石壩,用於洗衣、挑水之用;石坪臨河處皆用大型青石條做欄桿,憑欄而望,可縱觀霞河景色。臨近河邊的建筑西側,採用江南水鄉獨有的吊樓構造,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外圍空間,又可將霞河及對岸田地景色一覽無餘,可為匠心獨具。
建築群落無論在歷史文化上還是在建築藝術上,都具有非常高的價值。近年來,來群落參觀的文化人士絡繹不絕,有拍攝風光的,有蒐集資料的,有探訪研究的,他們對該群落評價都非常高。尤其是2009年4月份,贛南師院客家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贛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西知名作家龔文瑞先生專程從贛州趕來參觀該群落,在看完建築、查閱饒氏族譜後讚不絕口,給予了很高評價。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