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情簡介
錄音師小湯和女朋友雅竹五年的感情似乎走到了盡頭。他獨自來到遙遠的台東,錄下了自然界最美的聲音和真摯的告白,一卷卷寄給台北的雅竹,希望可以觸動她的心,挽回這段感情,卻不知道她早已搬離原來的住處。
剛搬新家的小雲陷落在窒悶的上班族生活,以及一段毫無出路的三角戀情中。一封封來自遠方的信件,其實是一卷卷錄音帶,寄給她所不認識的前房客。錄音帶里豐富的聲音和情感,召喚著她啟程前往台東,一步一步地尋找聲音和的錄音的陌生男子。
精神科醫師阿才以犀利的言語道出病患外遇的傷痛畫面,卻發現最需要被治療的,其實是困在不幸婚姻里的自己。於是,他拋下了一切,出發到台東尋找多年前失去聯繫的情人。
三個生命都不知何以為繼的人,因著各自的幽微心情,分別來到海天一色的東海岸,仰望蔚藍的天空,呼吸海洋的味道,為自己的生命和愛情尋找轉折的契機。這是最遙遠的旅程,也是最接近自己和愛情的地方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小雲 | 桂綸鎂 |
小湯 | 莫子儀 |
阿才 | 賈孝國 |
夢夢 | 愛麗絲 |
小雲男友 | 溫升豪 |
大廈管理員 | 朱德源 |
音樂店老闆 | 林依凡 |
檳榔西施 | 林靜怡 |
阿才妻子 | 洪傳諒 |
職員表
製作人 | 湯湘竹 |
導演 | 林靖傑 |
副導演(助理) | 洪智育 |
編劇 | 林靖傑 |
攝影 | 楊渭漢 |
剪輯 | 陳曉東 |
美術設計 | 吳若昀 |
造型設計 | 宋涵暉 |
燈光 | 莊季營 |
場記 | 吳怡靜 |
(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音樂原聲
類別 | 曲目 | 作曲 | 作詞 | 演唱 |
片中插曲 | 熟悉你和我 | 李壽全 | 吳念真 | |
street survivor | 林強 | |||
片尾曲 | 最最遙遠的路 | 胡德夫 | 胡德夫、泰戈爾 | 胡德夫 |
( 以上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在影片開拍前,桂綸鎂一度深陷該人物的壓抑世界,整個人都變得情緒焦慮,不過開拍後,她的焦慮釋放到拍攝中,逐漸輕鬆起來 。
•桂綸鎂在片中首次獻聲,當眾唱歌是她的噩夢之一。但本次獻聲後,她的恐懼被打破 。
•《最》片籌備時,劇組為尋找一群能和桂綸鎂以及表演犀利的主角們對戲的演員,甚至上網海選 。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 | 具體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2007年 | 台北電影節 | 評審團特別獎 | 最遙遠的距離 | 獲獎 |
第64屆威尼斯影展 | 國際影評人周競賽 | 最遙遠的距離 | 獲獎 | |
釜山國際影展 | 亞洲視窗單元 | 最遙遠的距離 | 入圍 | |
東京影展 | 亞洲之風單元 | 最遙遠的距離 | 入圍 | |
第44屆台灣金馬獎 | 最佳視覺效果 | 黃宏達、黃宏顯、鄭耀明、賴俊羽 | 獲獎 | |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 不能說的‧秘密(詞:方文山曲、唱:周杰倫) | |||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 | 最遙遠的距離 | |||
最佳女配角 | 曾愷玹 | 提名 | ||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 Terdsak Janpan、周杰倫 《不能說的秘密》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畢業的陳明才跟林靖傑相識多年,直至他在《猜 手槍》中擔任表演指導、演員,兩人成為好友。2000年,林靖傑在他執導的紀錄片《我的綠島》中紀錄了三位人物,其中之一就是阿才。當時,台灣經歷了921大地震,主動參與災區居民心靈重建半年多的陳明才,自己卻掉入了憂鬱症周期。在林靖傑的邀請下,阿才來到綠島這個曾經關押政治犯的純樸小島,自我放逐兼自我放空。同時他也認真地想著可以給導演拍些什麼?兩人討論多時,林靖傑終於在2002年寫成了《最遙遠的距離》的電影劇本,片中那位酷愛角色扮演的患有躁鬱症的精神科醫師,就是特地為陳明才量身定做的,這角色也原定由他來主演。
《最遙遠的距離》幸運地得到了“新聞局”的國片輔導金,本來定於2003年開拍。然而,影片籌備期間困難重重,2003年8月影片開拍前,陳明才因為憂鬱症復發投海自盡,讓林靖傑的願望成為終身的遺憾。林靖傑也因此深受打擊,將影片閒置三年,整理遺稿為好友出書。但他最終覺得,紀念摯友的最好方式就是將影片完成,於是找了現在影片中的男主角賈孝國來出演陳明才之前的角色 。
影片評價
正面觀點
這部電影頗有戲劇性,妻子人物所面臨和遭遇的都是現代都市人一些是很典型的問題 ,關注現代白領生活的電影很得人心( 東方早報評) 。桂綸鎂在片中的演出自然鮮活 ,不媚俗。導演運鏡方式老道,敘事手法熟練,絲毫不顯生澀稚拙( 新浪娛樂評) ,場面調度乾淨利落,帶著電影化的本體自覺,受世界電影專家看重( 南方都市報評) 。
反面觀點
這部幾乎是《練習曲》的姐妹篇,一個女孩追著一個老寄給她音樂光碟的失戀錄音人,走遍台灣各處,捕捉台灣視覺和聲音之美,有點抒情散文的味道,雖然評論人鼓掌,但是一般觀眾也接受不了“沒有劇情”“看不懂”的敘事( 南方都市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