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寶藏

最美的寶藏

打開中華文明的巨大寶庫,揭示進化的神秘,直面歷史的震撼——《最美的寶藏》由周迪著,精心選擇了60件在中國境內發現的最具代表性的生物古化石和歷史文物,其中包括10件動植物化石和50件文物。從世界第一朵花“中華古果”、世界第一隻烏“孔子鳥”、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證據“澄江生物化石群”,一直寫到楊氏馬門溪龍頭骨、熱河翼龍化石、中華似鳥龍、綦江恐龍足跡群;從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夏朝二里頭銅爵、商朝嵌綠松石象牙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劍,一直寫到宋朝定窯孩兒枕、明朝針灸銅人、清朝乾隆時期粉彩鏤空轉心瓶等等。《最美的寶藏》共涉及化石、陶器、玉器、青銅器、鐵器、瓷器、漆器、石雕等各個方面,通過唯美化、故事性的講述,再現每一件寶藏的生命歷程、當時的歷史狀況,以及令人讚嘆的美之所在。

內容簡介

《最美的寶藏》由周迪著,為“最美中國叢書”之一,以對美的判斷和感知為出發點,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曾經的藝術生活,了解一個民族的內心世界;從而進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規律,與身邊的一切做到和諧相處,都是大有好處的。也許,這本書的意義就在於此。

圖書目錄

第一篇 最美的生命
中國人說有了花,世上就有了花——世界第一朵花
華麗麗的寒武紀——澄江動物化石群
龍鳥大陸,魚翔淺底——狼鰭魚化石
信不信由你——中華旋齒鯊化石
一步一蓮花——綦江恐龍足跡群
沒有最大,只有更大——馬門溪龍
“躍出”五彩灣——迷你暴龍化石
飛吧。這是成長的代價——帶羽恐龍化石
打不垮的板牙軍團——嚙齒類動物化石
“國寶”身世之謎——熊貓化石
第二篇 最美的器物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紅山碧玉龍
初見曙光的華夏藝術——原始彩陶葬具
相逢是敵亦是友——新石器家用陶器
展翅欲飛上九霄——二里頭銅爵
刻在龜甲上的故事書——刻辭甲骨
千古帝王,一言九鼎——人面紋銅鼎
再續一杯英雄酒——嵌綠松石象牙杯
蒼茫問蜀天——三星堆雕塑群
鐘律和則玉羊見——四羊方尊
歷史不說謊——青銅利簋
將軍挑燈尋寶盤——虢季子白盤
我是一隻小小鳥——太陽神烏金箔
風蕭蕭兮劍氣寒——越王勾踐劍
來自地下的交響樂團——曾侯乙編鐘
冰火兩重天——曾侯乙銅冰鑒
暗藏玄機的水陸通行證——錯金鄂君啟節
天外有飛仙——湖北江陵望山楚墓漆器群
做遊戲,找不同——青銅蓮荷方壺
赫赫強秦,威武之師——鎧甲武士陶俑
千軍萬馬來相見——陽陵銅虎符
時尚家居,皇家最愛——銅雁魚燈
人面不知何處去,玉衣依舊笑“春秋”——金縷玉衣
傾聽,鼓韻人生——擊鼓說唱陶俑
“腹中”有墨,下筆千言——安徽歙硯
揚蹄只共鳥爭飛——馬踏飛燕
蓮花為什麼那樣紅——青瓷蓮花尊
全國十二個,人人有一個——隋生肖瓷偶
天朝“奇馬”善歌舞——舞馬銜杯銀壺
清茗一盞覓知音——唐代鎏金茶具
金戈鐵馬六“勇士”——昭陵石雕
駝鳴千里傳佳音——駱駝載樂俑
法地綻放秘色瓷——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登封降禪古來傳——唐宋玉冊
他是誰家的胖娃娃——定窯孩兒枕
千變萬化是鈞瓷——玫瑰紫釉葵花花盆
永不褪色的“紅”與“黑”——中華漆器色彩之謎
最是青花惹人愛——元青花大罐
星河奇遇記——朱碧山銀龍槎杯
佛光瑞靄罩金身——素三彩佛雕
香薰中的美麗人生——明成化鴨形熏爐
感動中國的好“考官”——針灸銅人
龍鳳頭上繞——金累絲點翠鳳冠
明朝那些家具——明式家具
大清皇帝是個“小氣鬼”——金甌永固杯
彩瓷有價,美麗無價——琺瑯彩瓷與粉彩瓷
愛看星星的爺孫倆——金錢珍珠天球儀
同舟共濟水讓路——大禹治水玉山
八仙拜壽,各顯神通——黑漆彩繪祝壽鐘山
無聲之詩,立體之畫——寶石盆景
皇宮裡的玩具——清宮兒童舊玩

文摘

中國人說有了花,世上就有了花——世界第一朵花
如果沒有花,這個世界會成什麼樣?
孩子說:沒有花,花仙子會失業的!哥哥說:沒有花,情人節我該送什麼給夢中的她?媽媽說:沒有花,我的後院只剩下單調的綠了。爺爺說:沒有花,沒辦法給奶奶獻殷勤嘍!
幸好這世上有花。
從古至今,花的起源一直被賦予種種浪漫的想像,它們被人類看成上天的恩賜。從已找到的化石來看,在距離我們1.1億年前左右的史前時代,花已經遍布世界。但如果再往前追溯,這些會開花的植物就神秘失蹤了。地球上第一朵花是在何時、何地誕生的?剛出生的它長什麼模樣?經過怎樣一番蛻變,它才成為今天美麗的精靈?自然界中“花的起源”問題,讓人們費盡了腦筋。
早在100多年前,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已經開始關注花的“身世”。既然生命是逐漸進化的,那必定有更早、更原始的花。他進行了大量研究,試圖找到花的先祖,可惜一無所獲。達爾文惱羞成怒,將它稱為“一個討厭的謎”。植物學家們傻眼了:就連進化論的奠基人都束手無策,還有誰能解開這個謎題呢?直到1998年中國人的發現,讓世界看到了希望。
1998年1月的一個深夜,中國南京古植物學家孫革教授剛剛結束一天的工作。“該休息了!”他揉了揉酸脹的眼睛,“對了,今天的包裹還沒拆呢!”他抱起一個又大又沉的包裹放到桌上——裡面裝著幾天前,同事從東北採回的三塊植物化石標本。
前兩塊化石沒什麼特別,孫教授略略掃了一眼便放下了。第三塊植物化石卻有點稀奇,孫教授把它放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一株纖細的、主側枝呈倒人字形的、貌似蕨類植物的枝條上,螺旋狀排列著40多枚類似豆莢的果實,每個果實中都包藏著2至4粒米粒般大小的種子!而這塊化石,正來自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地層。
至此,科學家可以肯定,這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並將它命名為“遼寧古果”。“世界第一花”就是它啦!
或許有人問,科學家怎么也犯糊塗?“遼寧古果”分明是果實,哪來的花?其實,果實和花之間有密不可分的聯繫。花的部分結構進一步發育,就形成了果實;而果實,也只能由花形成。
作為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被子植物,“遼寧古果”出生顯赫。“被子植物”是現今植物界最高級、最繁盛、分布最廣的植物類群。人類吃的大米、小麥和水果,身上穿的棉麻,醫療所需的藥品,建築所需的木材,以及裝點生活的鮮花,絕大多數都來自於它。大自然只有進入被子植物時代,才有了真正的花,大地才開始真正變得絢麗多彩、生機盎然。哺乳動物更是隨著被子植物的興起而繁盛,並進化發展到高級階段。
繼遼寧古果之後,朝陽又發現一種新的被子植物化石,被命名為“中華古果”。科學家認為“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都生活在1.45億年前,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是世界上最早的花。它把被子棺物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500萬年以上。
華麗麗的寒武紀——澄江動物化石群 在暗黃色灘涂外,是一片綠得發藍的海水。潮濕的風吹過,海面上泛起陣陣漣漪。陽光穿透水面,散射出幾束綢緞般柔和的光線,照亮了幾位悠然自得的海洋“居民”。自寒武紀以來,大自然開始進化出一大群千奇百怪的動物。小至幾亳米,大至數米,地球一下子熱鬧起來。
突然,海水騰起陣陣泥沙。一隻兩米多長的奇蝦狠勁甩動尾巴,像開足馬力的螺旋槳,橫衝直闖了過來。別看名字里也有個“蝦”,它可比如今的“蝦米”蠻橫得多!奇蝦體型魁梧、“身手”毒辣,是寒武紀海底最大最兇猛的食肉動物。果然,它的大螯里很快多了一隻倒霉的海怪蟲。奇蝦心滿意足地挑選了一處舒適的淺海海床,準備飽餐一頓。
這時,海面上的世界又是怎樣呢?雨季剛一停歇。岸邊的泥流就沿著海底斜坡緩緩滑下,掀起陣陣腐藻敗葉,仿佛給海床鋪上了一層厚“棉被”。奇蝦來不及掙扎,已被泥土埋個嚴實,再也動彈不得。當它再次沐浴陽光,已經是5億年以後的事兒了。
1892年,人們在加拿大首次發現了奇蝦的部分“遺體”。就像小學生練習“看圖說話”一樣,面對殘缺不全的古化石,科學家開始猜測它的原貌。其中,加拿大著名生物學家惠特威的想像最引人矚目——他認為,這塊化石來自一種沒有腦袋的節肢動物,腹部長著蝦狀的附肢。好奇怪的傢伙!看起來是蝦,卻不是真正的蝦,科學家把它命名為“奇蝦”。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人們更深刻地領悟了這句話的真諦。因為,一千個人眼中也有一千隻“奇蝦”!隨著身體其他部分化石逐漸露面,“奇蝦”復原圖就一天一個樣。美國地質調查所主管、史密森協會主任瓦寇,將新發現的化石命名為“西德尼”蟲;1911年,他再次發現類似海參的古生物化石,命名為“拉甘”蟲;最後,他又發現一種名叫“沛托”的水母蟲。復原後的“沛托”,環狀構造的身軀附有32個骨片,活像披著“黃金聖衣”的聖鬥士。哎,回想當年聲震四方,傲視海底眾生;如今卻身首異處,深閨無人相識。奇蝦只好長嘆一聲:古來霸王皆寂寞啊!
直到在中國雲南澄江帽天山發掘出三塊最完整的奇蝦化石,人們才解開古生物學上長達一個世紀的誤解。原來,它是“四合一”生物!奇蝦的後端、西德尼蟲覓食的附肢、壓扁後的拉甘蟲,加上中部有孔的沛托蟲!幾隻風馬牛不相及的傢伙被科學家完美拼合,一個巨大兇猛的獵食者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
讓我們來看看奇蝦真面目:流線形身材,腹部有粗壯成對的腿;頭部呈長橢圓形,一雙帶短柄的大眼睛高高向外凸起;口腔前側長著一對鐮刀狀前肢,25厘米直徑的大口善於掠食任何大型生物;口腔內,裝備有堅硬的外齒和內齒,能輕鬆肢解食物;頭部以下分成11個葉片,在身軀中央達到了最寬。一旦看到心儀的美味,奇蝦會“手尾”並用,一邊激烈滑動四肢,一邊猛烈拍打尾扇,氣勢驚人。同屬寒武紀的三葉蟲雖有礦化外甲保護,但遇上奇蝦也難逃一死。如果它會做噩夢,夢到的一定都是奇蝦。
寒武紀是地質史上一個久遠的年代,距今大約四億九千萬年~五億四千萬年,比恐龍興盛的侏羅紀還要早3億年。奇蝦、雲南蟲等“澄江動物化石群”引起了國際古生物學界的轟動,被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它證明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存在。當時,多細胞動物突發性地在海洋中繁衍,繼而發展出形體多樣、構造複雜的類群。從此,地球上出現了紛繁駁色、多彩多姿的動物世界。P1-6

序言

一直以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從時間上說,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據社會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離社會的道學,作為主流思想的補充,與儒學一起“相輔相成”、“一陰一陽”,使得社會主流思想具有強大活力。從總體上來說,中國文化的源頭,無論是周公、老子、孔子,還是後來的諸子百家,比如說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墨子等等,都對人生保持清醒、冷靜的理性態度,保持孔子學說實踐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對待人生、社會的積極進取精神;服從理性的清醒態度;重實用輕思辨、重人事輕鬼神的思維模式;善於協調,講究秩序,在人倫日用中保持滿足和平衡的生活習慣……中國文化的源頭如此,決定了漢民族的心理結構和精神走向,包括漢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風格以及審美傾向。
中國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據社會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顯著的表現在於:人們遵從天地人倫之間的道德,有高遠的理想,講究人格的修煉,反對人生世俗化,鄙視犬儒的人格特徵。從春秋時代起,中國知識分子一直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識和審美為人生歸宿。比如說孔子,從他的言語來看,更像是倡導一種人生價值觀,追求人生的美學意義。又比如說莊子,他的學說,不像是哲學,更像是一種生活美學:道是無情卻有情,看似說了很多超脫、冷酷的話,實際上透露出對於生命、本真的眷戀和愛護,要求對整體人生採取審美觀照態度,不計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達到安詳和寧靜,讓自我與整個宇宙合為一體。這種貫穿著士大夫精神的人生價值觀,讓人忘懷得失擺脫利害,超越種種庸俗無聊的現實計較和生活束縛,或高舉遠蹈,或怡然自適,或回歸自然,在前進和後退中獲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這就是中國歷代士大夫知識分子一以貫之的藝術清潔精神。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曾經說:“在藝術上,他們(中國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們追求情理。”這是說到關鍵了。
中國人的生活哲學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曠而幽遠,另一方面也連著“地氣”,是自發的浪漫主義和自發的經典主義的結合。道家是中國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經典派。當東漢年間佛教傳入之後,這種以出世和解脫為目的的宗教體系遭到了儒學和道教的抵抗,從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涼的成分。經過“中庸之道”的過濾,其中極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論或實踐上的過火行為。也因此,一種中國特色的佛教觀產生了,佛教在中國更多變身為“生活禪”,變成一種熱愛生活創造人生的方式。中國人一方面避免了極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於心靈的滋養、美智的開發,使得東漢魏晉,包括後來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以及唐宋元產生了很多高妙的藝術,“藝術人生”的觀念也隨之如植物一樣葳蕤生長。可以說,這些朝代,是中國最具審美價值、最開人們心智、也最出藝術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藝術種類都在這個階段達到了高峰,比如說唐詩、宋詞、元曲、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等,它們洋溢著一種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遠,潔淨空曠,如清風明月,如古松蒼翠。從審美上看,由於存有或明或暗的觀照,存有人格與事物的交融,主題得到了提升,感悟與生命同在,境界與天地相齊,一種深遠的“禪意”油然而生……從總體境界上來看,這一階段的各類藝術形式,因為主題和境界的破對立、空物我、泯主客、齊生死、反認知、重感悟、親自然、尋超脫等等,達到了各自的高峰。它們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精髓的。
中國的藝術精神到了明清之後,有低矮化的傾向。明清以後,由於社會形態的變化,專制制度進一步嚴酷;加上統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體文化和審美呈低俗化的傾向,社會和人生的自由度越來越窄,藝術的想像空間越來越逼仄,藝術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隨著“程朱理學”和科舉制度的推行,人們的想像力、創造力被扼制,審美弱化,藝術更趨“侏儒化”、“弱智化”。大眾普羅的喜好抬頭,剛正不阿的風骨軟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審美精神也在喪失。不過儘管如此,在明清時代的中晚期,那種崇尚自然、物我兩忘的高貴精神仍時有抬頭,一批有著真正藝術精神的獨立藝術作品或有出現。儘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藝術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種空谷幽蘭的生命絕響。
近現代之後,由於社會動盪,戰亂連連,再加上西方現代化所導致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滲入,中國的文學藝術遭到了進一步摧殘,傳統的藝術精神更進一步沉淪。藝術的政治化傾向、實用主義傾向和世俗主義傾向抬頭,這直接導致了真正的藝術精神缺失,藝術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變身為功利和實用,士大夫精神更是變身為犬儒主義。中國近現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戰亂,更使得中國自古以來高潔的審美觀變得扭曲和膚淺:黃鐘大呂變成田野俚語,布衣青衫變成了披紅掛綠,古琴琵琶變成了鑼鼓鞭炮,潔身自好變成了爭相取寵,安詳寧靜變成喧譁騷動,幽默風趣變成庸俗不堪……如果說是與非、美與醜是人類最基本標;隹的話,那么,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基本標準都在喪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與非,也分辨不了美與醜。“文革”時期八個臉譜化的樣板戲在左右著中國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現在,似乎是一場“群魔亂舞”的電視春節晚會代表著最高藝術水準。這樣的現象,又何嘗不令人扼腕嘆息!
如果說中國當代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的話,那么,以我的理解,當代教育最大的問題,甚至不是傳統丟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很多年來,人們喪失了一些最基本的判斷,不知道什麼是美的,什麼是醜的;很多人將美當成醜,將醜當成美,從而失去了美的方向性。這一點,只要觀察我們周圍的人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在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是對於生活沒有感覺,對於美醜沒有鑑別的人。他們所擁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質,只是金錢,只是對美醜的弱智的鑑別和判斷。這些人不僅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也是這樣——他們雖然擁有很高的學歷,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醜的辨別力,以及對於藝術、心靈的覺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樣表現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識。這樣的現象,實際上是我們多年以來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導向的結果。一個人的審美,是與道德和智慧聯繫在一起的,審美的缺失,實際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個對美缺乏判斷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動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極端主義、工業主義所奴役,成為過度現代化的犧牲品。在很多時候,這種人不可能是一個豐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匱乏的機器。現在,這一套由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精心組織的“最美中國叢書”,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一些“尋根”和美育上的缺失。這一套書的第一輯共十本,它們分別是:《最美的思想》《最美的品格》《最美的女性》《最美的詩歌》《最美的文辭》《最美的書畫》《最美的寶藏》《最美的樂舞》《最美的風物》《最美的民俗》,旨在於“重建中國優美形象,重構華夏詩意生活”,通過對古代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風景民俗等的重新梳理,重新發現中國特有的美,傾情向世人推介這種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傳承。這套書知識精準,圖文並茂,力求童趣與大美的融合,悅目和感人的統一。對於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來說,這一套書,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最起碼它可以讓人知道,什麼是中國的最美,什麼是中國真正的美。
上個世紀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經提出過著名的“五育並舉”教育方針,“五育”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還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聞名於世。在蔡元培看來,美育是宗教的初級階段,對於沒有宗教傳統的中國人來說,美育教育是一種基礎,並且相對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為人接受。通過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礎,培育出向上的力量。雖然蔡元培的這一觀點引起過一番爭論,但對於一個人來說,有美的薰陶,有對於美醜的正確判斷,怎么都不能說是一件壞事。並且,美與是非,與善惡,與道德,與人類的心靈,與這個世界的根本,是聯繫在一起的。以對美的判斷和感知為出發點,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曾經的藝術生活,了解一個民族的內心世界;從而進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規律,與身邊的一切做到和諧相處,都是大有好處的。
也許,這套書的意義就在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