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在攜手走過了將近50年的婚姻生活之後,列夫·托爾斯泰 (克里斯多福·普盧默飾)深愛的妻子、富有激情的愛人、繆斯女神兼秘書——女伯爵索菲婭 ( 海倫·米倫 飾)已經完整地手抄丈夫的作品《戰爭與和平》達6次之多了,可是突然之間,她卻發現自己之前所依託的整個世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他新創造出來的宗教信仰的名義,托爾斯泰這位偉大的俄國文學家已經宣布放棄他的貴族頭銜、財產甚至家人,就為了推行他所宣揚的貧窮、素食主義以及獨身生活,而這一切都發生在索菲婭為他生下了第13個孩子之後。
隨後,索菲婭又發現托爾斯泰最信任的學生契爾特科夫 ( 保羅·吉亞瑪提 飾),一個一直倍受她輕視的“小人”,竟然秘密地說服了她的丈夫簽訂一個新的遺囑,把無法估量其價值的小說著作權留給了俄國人民,而不是他自己的家人——她被由此而引發的憤怒徹底地淹沒了,同時也成了隨後發生的一切的導火線。索菲婭用盡了她所能想像得到的每一個精心設計的狡猾的詭計,她堅信自己正在爭取的是本應該屬於她的財富。隨著她的行為變得越來越極端,反而使得契爾特科夫更加輕而易舉地取得了托爾斯泰的信任,讓他相信索菲婭的所作所為是要毀掉他那顯赫且著名的文化遺產。
同時捲入了一系列混亂當中的還有托爾斯泰忠誠的新助理——年輕且涉世不深的沃倫蒂 ( 詹姆斯·麥卡沃伊 飾)。很快,他就變成了一個不斷受到利用的棋子,最開始的時候是詭計多端的契爾特科夫,隨後則是被傷得體無完膚、燃燒著復仇的火焰的索菲婭,他們所付諸的所有陰謀都是為了徹底地打敗對方。沃倫蒂的生活變得愈發地複雜起來,尤其是當他發現自己無法抑制地愛上了美麗且勇敢的瑪莎 ( 凱瑞·康頓 飾)之後,她是托爾斯泰的新信仰的一個追隨者,擁有著自由的靈魂,對待性慾和愛情都有著一些反傳統的看法和觀點,徹底地把沃倫蒂給搞糊塗了。除此之外,對托爾斯泰理想的愛情觀的著迷,同時又對他的財富和滿是爭吵的婚姻感到迷惑,沃倫蒂看起來根本就沒辦法處理現實生活中的愛情的冷酷和殘暴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海倫·米倫 | 索菲婭·托爾斯泰 | |
克里斯多福·普盧默 | 列夫·托爾斯泰 | |
保羅·吉亞瑪提 | 契爾特科夫 | |
詹姆斯·麥卡沃伊 | 沃倫蒂 | |
約翰·塞森斯 | 杜尚 | |
派屈克·甘迺迪 | 謝爾蓋延科 | |
凱瑞·康頓 | 瑪莎 | |
安-瑪莉·杜芙 | 莎莎·托爾斯泰 | |
Tomas Spencer | 安德烈·托爾斯泰 | |
Christian Gaul | 伊凡 | |
Wolfgang Häntsch | 牧師 | |
大衛·馬斯特森 | 記者 | |
Anastasia Tolstoy | 戴孝的女孩 | |
Maximilian Gärtner | Kind | |
Nenad Lucic | Vanja |
職員表
製作人 | 邦尼·阿諾德、Luke Carey、Chris Curling、Andrei Deryabin、Brian Donovan、Undine Filter、Regina Frankenberger、Marc Hansell、Yvonne Hüttig、Ewa Karlström、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Frank Lehmann、Robert Little、Jens Meurer、Jean-Luc Ormières、Phil Robertson、Judy Tossell、Andreas Ulmke-Smeaton、Jona Wirbeleit、Marc Wächter |
原著 | 傑伊·帕里尼 |
導演 | 麥可·霍夫曼 |
副導演(助理) | Natalie Beer、Lisa Hauss、Barrie McCulloch、Oneil Sharma、Samuel Tauber、Jonny Benson、Will Cummins |
編劇 | 麥可·霍夫曼 |
攝影 | Sebastian Edschmid |
配樂 | Sergei Yevtushenko |
剪輯 | Patricia Rommel |
選角導演 | Leo Davis、Lissy Holm |
藝術指導 | Patrizia von Brandenstein |
美術設計 | Andreas Olshausen、Erwin Prib |
服裝設計 | Monika Jacobs |
布景師 | Mark Rosinski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最後一站[德國2010年麥可·霍夫曼導演電影] |
|
最後一站[德國2010年麥可·霍夫曼導演電影] |
|
最後一站[德國2010年麥可·霍夫曼導演電影] |
|
最後一站[德國2010年麥可·霍夫曼導演電影] |
|
最後一站[德國2010年麥可·霍夫曼導演電影]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最後一站[德國2010年麥可·霍夫曼導演電影] 類型:原聲碟 創作者:Sergei Yevtushenko 發行時間:2009年12月21日 參考資料: | 1 Romanze 2 Chertkov Waltz 3 Holy of Holies 4 Yasnaya Polyana 5 Gente, Gente, Allarmi, Allarmi 6 Morning Song 7 The Return 8 Pastorale 9 Secrets 10 The New Will 11 Morning Song Reprise 12 Un Bel Di, Vedremo 13 Among the Birches 14 The Betrayal 15 Flight 16 The Pond 17 The Journey 18 Vigil 19 Night 20 The Last Station 21 Finale |
幕後花絮
• 按照劇組最原始的構想,列夫·托爾斯泰和妻子索菲亞的扮演者是安東尼·霍普金斯和梅麗爾·斯特里普,可是後來卻因為檔期衝突而換成了克里斯多福·普盧默和海倫·米倫。
• 影片從傑伊·帕里尼的同名傳記小說改編而來。而托爾斯泰的私人秘書瓦·布爾加科夫也曾以托爾斯泰最後年月為藍本寫過一本名為《列·托爾斯泰一生的最後一年》的紀實性小說。
• 影片在俄羅斯和德國取景。列夫·托爾斯泰時期的俄羅斯是一個龐大帝國,現在德國的很多城市當時都屬於沙俄政權。
• 一開始,導演曾希望演員在影片裡說一口帶有俄羅斯口音的英語,可是後來他主動放棄了這個念頭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2010年3月7日 | 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女主角 | 海倫·米倫 | 提名 |
最佳男配角 | 克里斯多福·普盧默 | |||
2010年1月17日 | 第67屆金球獎 | 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 海倫·米倫 | 提名 |
最佳男配角 | 克里斯多福·普盧默 | |||
2010年3月5日 | 第25屆美國電影獨立精神獎 | 最佳劇情片 | 《最後一站》 | 提名 |
最佳導演 | 麥可·霍夫曼 | |||
最佳劇本 | 《最後一站》 | |||
最佳女主角 | 海倫·米倫 | |||
最佳男配角 | 克里斯多福·普盧默 | |||
2010年1月23日 | 第16屆美國演員工會獎 | 最佳女主角 | 海倫·米倫 | 提名 |
最佳男配角 | 克里斯多福·普盧默 | |||
2010年1月月20日 | 第14屆美國電影電視金衛星獎 | 最佳男配角 | 詹姆斯·麥卡沃伊 | 提名 |
製作發行
主創單位
製作單位 | Zephyr影業(英國);Egoli Tossell影業、Sam影業(德國);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工作室(俄羅斯) |
發行單位 | Warner Bros. GmbH、華納(德國);Optimum Releasing(英國);索尼(美國、巴西、阿根廷、日本);Warner Bros.(澳大利亞);E1娛樂、Film1(荷蘭);Shaw Organisation(新加坡);Applause娛樂(中國台灣);Métropole影業(加拿大);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工作室(俄羅斯);Walt Disney Studios Motion(芬蘭);KinoVista(法國);Filmopolis、Audio Visual娛樂(希臘);Alambique Destilaria(葡萄牙);Front Row Filmed娛樂(中東地區);Television(羅馬尼亞) |
影片上映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細節 | 上映國家 | 上映時間、細節 |
美國 | 2009年9月4日(特柳賴德電影節) | 義大利 | 2009年10月18日(羅馬電影節) |
美國 | 2009年11月3日(AFI電影節) | 美國 | 2009年11月9日(美國電影展) |
美國 | 2009年11月14日(丹佛明星電影節) | 美國 | 2009年12月4日 |
美國 | 2010年1月5日(棕櫚泉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10年1月15日 |
加拿大 | 2010年1月22日(多倫多) | 德國 | 2010年1月28日 |
奧地利 | 2010年1月29日 | 英國 | 2010年2月19日 |
荷蘭 | 2010年2月25日 | 新加坡 | 2010年3月4日 |
中國香港 | 2010年3月18日 | 瑞士 | 2010年4月1日(德語區) |
芬蘭 | 2010年4月2日 | 丹麥 | 2010年4月15日 |
中國台灣 | 2010年4月23日 | 瑞典 | 2010年4月23日 |
土耳其 | 2010年5月7日 | 義大利 | 2010年5月28日 |
西班牙 | 2010年6月11日 | 墨西哥 | 2010年6月11日 |
科威特 | 2010年7月29日 | 希臘 | 2010年7月29日 |
日本 | 2010年9月11日 | 巴西 | 2010年9月25日(里約熱內盧國際電影節) |
法國 | 2010年10月7日(迪納爾電影節) | 阿根廷 | 2010年10月20日(DVD發行) |
巴西 | 2010年10月22日(聖保羅國際電影節) | 俄羅斯 | 2010年11月1日(新英國電影節) |
俄羅斯 | 2010年11月11日 | 葡萄牙 | 2010年12月8日 |
法國 | 2010年12月8日 | 韓國 | 2010年12月15日 |
巴西 | 2011年1月28日 | 俄羅斯 | 2011年6月30日(莫斯科電影節) |
影片上映參考資料 |
影片評價
影片截取托爾斯泰晚年臨終前的生活,輔以旁觀視角,藉助圍繞在他身邊的人,來勾勒托爾斯泰壯闊一生最後的身影。家庭倫理劇般的悲歡情節在大文豪身上演繹,讓觀影者有一種娛樂八卦的快感,能一睹大師的本真性情 。 (騰訊娛樂評)
在麥可·霍夫曼的執導下,整個影片呈現出詩歌一般有韻律的節奏。主演克里斯多福·普盧默和海倫·米倫的出色發揮功不可沒 。 (《北京晨報》評)
電影的核心矛盾在於對愛和財產的理解。在托爾斯泰看來,家庭中的愛是膚淺、自私甚至是有預謀的,唯獨對上帝的忠誠是徹底的大愛,他最信賴的信徒也在他耳邊鼓吹,說他的思想是俄羅斯未來的希望。在未被點破的虛榮心的驅使下,托爾斯泰做了在當年看來非常大膽的選擇,希望千金散盡,達到人人平等。
而妻子索菲亞是一個性格強悍的女人,電影中的確有細節展示了她這個方面的性格,但是在更多時候,索菲亞其實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想維護自己和子女利益的家庭婦女,她對托爾斯泰的愛是世俗的,是夾雜著依賴與務實的愛。
表面上看托爾斯泰陷入了人生的悲劇,被愛綁架而不能自由;但索菲亞的悲劇才更具有代表性,她很清楚的明白,無論多愛一個人和一種家庭關係,但也必須獲得回報,家庭關係除了是感情的維繫以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物質的互相牽制,財產的相互制約也是讓家庭更加牢固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中國經濟周刊》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