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偉大的思想家:洛克

最偉大的思想家:洛克

本書首先簡要介紹了洛克的生平經歷,以讓讀者了解其思想的形成過程,然後則有選擇性地著重對洛克關於“觀念”、“實體”、“心智”、“知識”、“道德”和“政治”等方面的思想進行詳細闡釋,幫助讀者準確把握其富有啟發性和包蘊性的思想。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北大、人大、復旦、武大等校30名師聯名推薦,哲學專業學生、文科大學生及哲學愛好者的必讀書。
一本書讀通英國經驗主義的開創者洛克:一切知識的來源究竟是什麼?

作者簡介

譯者袁銀傳,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著有《美國人權問題研究》等。

圖書目錄


1 一個謙遜的人
2 觀念新論
觀念新論
實證的程式
抽象觀念
3 第一性的質和第二性的質
新的物理理論
分類
知覺論
4 實體
樣式
普遍實體
結論
5 交流與分類
意義的本性
普遍語詞
共相問題
另一個問題:分類
6 心智新論
反思
意志自由
心靈與肉體
人格同一性
7 知識的限度
知識
知識的等級
知識的範圍
8 合理的信仰
上帝的知識
理性的寬容
9 道德:人類事務
道德的三種描述
10 政治:財產與權力
革命背景
反對天賦王權
同意
信任
財產權
實踐
參考書目

文摘

心智新論
洛克的哲學有豐富的心理學含義。它包括對心智運作的描述、對心身關係的解釋和一種人格同一性的理論。他的觀念新論包含了一種理解心智的新途徑。首先,它試圖顯示可觀察的現象如何能夠由一些簡單的部分來解釋:複雜觀念是由簡單觀念構成的。在這種意義上,他的心智新論類似於他對物質的微粒說解釋。前者依賴於簡單觀念,後者則依賴於基本微粒。其次,洛克試圖顯示,所有的心理知識是如何符合他關於知識獲取的一般理論的。除了那些在經驗中已經被給予的方法外,心理學沒有要求或提供任何特殊的認識方法。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這種轉變提供了一種關於心智的革命性的觀點。
反思
依據洛克的觀點,我們通過反思了解我們的心智。他用“反思”一詞的意思是:
“心智藉著理性對自身運作以及運作方式的關注,由此在心智中出現了關於這些運作的觀念。”(II,I,4)
換句話說,反思是一種反省。洛克的定義表明,他持有一種表象主義的反思理論:心智並不能直接知道它自身以及它的運作,而是通過觀念才間接知道的。在這種意義上,洛克的反思理論類似於他對知覺的解釋。這種理論暗示著我們對自我或心智並無直接的知識,正如我們不能直接察覺到外在客體。在反思中,我們只能經驗到諸如推理等心理活動的觀念。
“這種我們傾向於看作某種實體的活動的東西,我們稱之為精神。”(II,xxiii,5)
我們並不擁有那些被認為構成自我的實體的直接知識。心智不是經驗的對象,而觀念是經驗的對象。
洛克假定了兩種基本的心理運作類型:知覺和意志。這些構成了反思的簡單觀念之基礎,因為心智的所有其它運作都是這兩種能力的變形。例如想像、感官知覺和推理,都是知覺的形式。願望、欲求、希望、恐懼都是意志的表現形式。此外,洛克也認為,苦樂也是反思的簡單觀念。最後兩種形式在洛克的道德哲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洛克持有一種感官知覺理論,這種理論承認判斷以及其它感覺形式對我們的想像的影響。洛克也承認記憶在感官知覺中的必要性(II,x,8)。如果沒有記憶,我們將會陷溺於當前的瞬間中,而不能從事觀念比較和聯結等其它心理活動。對於洛克來說,記憶也很重要,還因為它界定了人格同一性,我們隨後將會看到這點。
這些是洛克用來解釋大腦的運作以及我們關於它的知識的基本要素。通過這些解釋,洛克試圖揭示,心理知識是如何符合我們對世界的知識的一般模式的。它像其它科學一樣也沒有要求一種特殊的形上學基礎。
意志自由
在論述權力部分,即第二卷的第二十一章,洛克認為意志自由是與因果決定論並行不悖的。當沒有任何東西防礙他或者她做他或她想要做的事情的時候,一個人是自由的。這樣理解的自由是一種對外在強制或阻礙的規避,而行為自由與因果性行為是相容的。
這種相容論的一種典型異議是:自由比缺乏外在束縛要求的更多;它要求意志的自由。洛克強烈地反對這種異議,認為意志自由這個概念毫無意義。
首先,他攻擊諸如意志這種心理能力的觀念本身。他相信,認為心智由能力構成與認為它是由代理人構成是一回事。他說:
“如果認為能力(faculty)是一種能夠行為的獨特存在這種說法是合理的話,那么我們就應當擁有說話的能力和跳舞的能力這些存在。”(II,xxi,17)
與主張意志能夠行為相反,我們應該肯定是人在行為。意志行為的觀念牽涉到錯誤的心智慧型力理論。
此外,意志自由的觀念將牽涉到一種混淆。自由只是屬於行為者的一種權力。這種意志也只是行為者的一種屬性或者權力(II,xxi,14)。因此,意志自由的觀念本身就是一個混淆。
洛克認為自由是神意懲罰和道德的必要條件。道德要求一個人必須在道德上對其行為負責,而這又要求他的行為是自由的。通過主張自由概念與因果性相容,並且不需要預設心理能力,洛克為一種道德考察準備了基礎,他宣稱這種道德與他對觀念起源的經驗主義解釋是一致的。

序言

總 序
趙敦華
賀麟先生在抗戰時期寫道:“西洋哲學之傳播到中國來,實在太晚!中國哲學界缺乏先知先覺人士及早認識西洋哲學的真面目,批評地介紹到中國來,這使得中國的學術文化實在吃虧不小。”賀麟先生主持的“西洋哲學名著翻譯委員會”大力引進西方哲學, 解放後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的“哲學”和“政治學”系列以翻譯引進西方哲學名著為主。20世107年代以來, 三聯書店、上海譯文出版社、華夏出版社等大力翻譯出版現代西方哲學著作,這些譯著改變了中國學者對西方哲學知之甚少的局面。但也造成新的問題:西方哲學的著即使被譯為漢語,初學者也難以理解,或難以接受。王國維先生當年發現西方哲學中“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不少讀者至今仍有這樣體會。比如, 有讀者在網上說:“對於研究者來說,原著和已經成為經典的研究性著作應是最為著力的地方。但哲學也需要普及,這樣的哲學普及著作對於像我這樣的哲學愛好者和初學者都很有意義,起碼可以避免誤解,尤其是那種自以為是的誤解。只是這樣的書還太少, 尤其是國內著作。”這些話表達出讀者的迫切需求。
為了克服西方哲學的研究和普及之間隔閡,中華書局引進翻譯了國際著名教育出版巨頭湯姆森學習出版集團(現為聖智學習集團) 的“華茲華斯哲學家叢書” (Wadsworth Philosophers)。“華茲華斯”是高等教育教科書的系列叢書,門類齊全,“哲學家叢書”是“人文社會科學類”中“哲學系列”的一種,現已出版88本。這套叢書集學術性與普及性於一體,每本書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論述的哲學家的著名學者,發表過專業性強的學術著作和論文,在為本叢書撰稿時以普及和入門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紹哲學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煩,而不泛泛而談,特點和要點突出,文字簡明通俗,同時不失學術性,或評論其是非得失,或介紹哲學界的爭議,每本書後還附有該哲學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書目,供有興趣讀者作繼續閱讀之用。由於這些優點,這套叢書在國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學暢銷書,不但是哲學教科書,而且是很多哲學業餘愛好者的必讀書。
“華茲華斯哲學家叢書”包括耶穌、佛陀等宗教創始人, 以及沃斯通克拉夫特、艾茵·蘭德等文學家,還包括老子、莊子等中國思想家。中華書局在這套叢書中精選出中國人亟需了解的主要西方哲學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羅和加繆等富有哲理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改名為“世界思想家譯叢”翻譯出版。中華書局一向以出版中國思想文化典籍享譽海內外,這次引進翻譯這套西文叢書,具有融會中西思想的意義。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思想文化頻繁交流的全球化時代,沒有基本的西學知識,也不能真正懂得中華文化傳統的精華,讀一些西方哲學的書是青年學子的必修課,而且成為各種職業人繼續教育的新時尚。中華書局的出版物對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和引領時代風尚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值得讚揚和支持。
張世英先生擔任這套譯叢的主編,他老當益壯,精神矍鑠,認真負責地選譯者,審譯稿。張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輩,多年聆聽他的教導,這次與他的合作,更使我受益良多。這套叢書的各位譯者都是學有專攻的知名學者或後起之秀,他們以深厚的學養和翻譯經驗為基礎,翻譯信實可靠,保持了原書詳明要略、可讀性強的特點。
本叢書45冊分兩輯出版後,得到讀者好評。我看到這樣一些網評:“簡明、流暢、通俗、易懂,即使你沒有系統學過哲學,也能讀懂”;“本書的脈絡非常清晰,是一本通俗的入門書籍”;“集文化普及和學術研究為一體”;“要在一百來頁中介紹清楚他的整個哲學體系,也只能是一種概述。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種概述很有意義,簡單清晰的描述往往能解決很多閱讀原著中出現的誤解和迷惑”,等等。
這些評論讓我感到欣慰,因為我深知哲學的普及讀物比專業論著更難寫。我在中學學幾何時曾總結出這樣的學習經驗:不要滿足於找到一道題的證明,而要找出步驟最少的證明,這才是最難、最有趣的智力訓練。想不到學習哲學多年後也有了類似的學習經驗:由簡入繁易、化繁為簡難。單從這一點看,柏拉圖學園門楣上的題詞“不懂幾何者莫入此門”所言不虛。我先後撰寫過十幾本書,最厚的有80、90萬字,但影響最大的只是兩本30餘萬字的教科書。我主編過七八本書,最厚的有100多萬字,但影響最大的是這套叢書中多種10萬字左右的小冊子。現在學術界以研究專著為學問,以隨筆感想為時尚。我的理想是寫學術性、有個性的教科書,用簡明的思想、流暢的文字化解西方哲學著作繁瑣晦澀的思想,同時保持其細緻縝密的辨析和論證。為此,我最近提出了“中國大眾的西方哲學”的主張。我自知“中國大眾的西方哲學,現在還不是現實,而是一個實踐的目標。本人實踐的第一步是要用中文把現代西方哲學的一些片段和觀點講得清楚明白”。欣聞中華書局要修訂再版這套譯叢,並改名為《最偉大的思想家》,每本書都是講得清楚明白的思想家的深奧哲理。我相信這套叢書將更廣泛地傳播中國大眾的西方哲學,使西方哲學融合在中國當代思想之中。
2013 年10 月於北京大學藍旗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