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波臣

曾鯨,字波臣,明隆慶二年(1568)生,莆田人

曾鯨,字波臣,明隆慶二年(1568)生,莆田人。曾氏郡望為天水郡(今甘肅天水),曾國藩撰聯云:“資水如練,鳳嶺如屏,四面盡環淑氣;孝子在周,忠臣在漢,千秋無愧宗風。”有明一代,歷時二百七十六載,莆陽誕生四位最傑出的畫家:曾鯨、吳彬、宋珏、郭鞏,神宗萬曆年間(1573-1620)最盛,這確是一件耐人尋味的韻事。
曾鯨自幼酷愛書畫,及長漫遊金陵、杭州、餘姚,後來寓居金陵。鯨為明末著名肖像畫大家,《中國繪畫史》譽其肖像畫,在明代近三百年間“首屈一指”。曾鯨肖像畫的傑出成就在於,它強調骨法用筆,先以赭色或胭脂色復勾五官主要部位,並暈染凹處,以增加體質感,謂之“強其骨”,再以赭、緋、粉等色染面部暖色區域,即面頰或眼皮,此稱“潤其表”。通過多層復染,使面部陰陽、凹凸隱含於整體厚度之中,人物面部結構含蓄、厚實而富體積感,曾鯨諳熟此種獨具民族風格的“凸凹法”。張庚《國朝畫征錄》評曰:“寫真有二派,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後傅彩,以取氣色之老少,其精神早傳於墨骨之中矣,此閩中曾波臣之學也。一略用淡墨勾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此江南畫家之傳法,而曾氏善矣。”
曾鯨的人物肖像畫最注重寫實技法,“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後傅彩”,其始終以工整、清晰的輪廓線的描繪方法,作為肖像畫創作的基點來指導弟子,使“波臣派”具備“氣韻生動”、“骨法用筆”的中國繪畫的美學特徵,以高超的藝術技巧和精湛的藝術魅力來鑄就畫家筆下的人物肖像畫傑作。《烏青文獻》曰:“妙入化工,道子(吳道子)、虎頭(顧愷之)無多讓焉。”謝肇《五雜俎》云:“近來曾生鯨者,亦莆人,下筆稍不俗,其寫真大二尺許,小至數寸,無不酷肖。挾技以游四方,累致千金雲。”吳修德認為曾鯨作畫:“猶宋人渾穆之意。”
新編《莆田市志》曾鯨條載:“曾鯨很欣賞他(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畫,經閩中名流葉向高(字進卿,福清人,官首輔)、李贄(字卓吾,晉江人)的介紹,向他學習西洋畫技,很快掌握了畫法,技術大進。”畫家陳師曾曰:“傳神一派,至波臣乃出新機杼,其法重墨骨而後傅彩,加以暈染,其受西畫之影響可知。”日本學人大村西崖又謂義大利耶蘇教士利瑪竇來華,畫亦優,能寫耶蘇聖母像,曾波臣乃折中其法而作肖像。但是當代學者李曉庵《曾鯨肖像畫技法演變初探》云:“曾鯨‘墨骨法’,實則源於中國傳統繪畫,確切地說,是以江南畫法為主,借鑑其它肖像畫傳派的繪畫方法形成的,而並非受西洋畫的影響所至。”日本學者近藤秀實撰《曾鯨與黃檗畫像》載:“筆者認為主要是他將民間肖像畫和傳統畫風巧妙結合併加以提煉的結果。因為即使曾鯨在南京見過利瑪竇攜來的聖母像,也只能留下印象而已,而很多的研究表明,曾鯨完全是從中國繪畫的發展脈絡中創造了新式肖像畫。”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