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受一

清雍正七年(1729年),參加縣裡舉行的院試,名列榜首,成為邑庠生。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他告老還鄉,江津縣民籌二萬銀相贈,讓他回家復購田產,他執意不受,江津縣民只好把款匯到他的家鄉。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三月初八日,因病逝世,享壽77歲,葬於村前的山麓。

曾受一(1710-1786),字正萬,號靜庵,東安縣(民初改雲浮縣)河漣鄉(今新興河頭鎮)竹園窩村(1950年劃入新興縣)人。出身農家,自幼聰穎好學,8歲進本村私塾讀書。清雍正七年(1729年),參加縣裡舉行的院試,名列榜首,成為邑庠生。次年,又獲廩餼,進肇慶學府就讀。25歲為乙卯(1735年)科捷拔貢,28歲以戊午科(1738年)鄉試中舉,榜列第二。曾赴京參加會試,列為大挑一等,敕授文林郎。後在四川任官30多年,初任珙縣知縣,再任江津、開縣、綦江、閬中、巴縣、長壽等縣知縣,後升任廣安州、合州、涪州等知州,重慶府知府,署理東川兵備道。
曾受一在川任職期間,關心民間疾苦,能致力該縣各項建設,如平息匪患、勸學勸農,興利崇文、創書院、修縣誌、建城垣、造文塔等,政績卓著。乾隆三十年(1765年),曾受一調任江津縣知縣時,正值大旱饑荒,他首創“救命會”,帶頭捐俸祿賑災民,激勵百姓生產自救,派人到粵地採購番薯(川人叫紅苕)種苗回川,並偕夫人躬身下田教百姓栽植,使紅苕擴及全川以至鄰省,被百姓稱為“紅苕菩薩”。後又派人到江、浙購回桑苗蠶種,力倡栽桑養蠶,並勸民儲粟備荒。僅一二年光景,江津面貌大變。他還變賣田產,資助維修江津城門、擴建幾江書院,為江津培育人才。
曾受一從政清廉,“所到民愛,所去民思”。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他告老還鄉,江津縣民籌二萬銀相贈,讓他回家復購田產,他執意不受,江津縣民只好把款匯到他的家鄉。他啟程回里時,上千江津縣民遠至重慶送行,泣不忍別。江津縣建有“清廉祠”(又稱曾公祠),珙縣、巴縣分別建有德政坊,四知亭,緬懷他的業績。
曾受一博學經史,著述甚多,主要的有《四書解義》、《向文集纂注》、《尊聞錄》、《學古錄》等書,為當時的理學名士。他告老還鄉後,雖已高齡,仍潛心著述,又著《易說》、《春秋解義》等書。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三月初八日,因病逝世,享壽77歲,葬於村前的山麓。《廣東通志》(1864年重刊版)把他列入《儒林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