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早期文化特別是東方古代文化中,這種曼達拉現象曾經廣泛存在。
在印度教文化中,濕婆(Siva,或 Shiva)被認為是宇宙的創造之神,一幅印度教的圖畫展示了濕婆創造世界的過程。圖的最中心是一個點,它被兩個“雌性體”擁抱;外一層是十二種物質;再外層好像是一座方形祭壇或寺院,它由紅、綠、白、黃四種顏色各占一隅的形式繪成;方形之外是大千世界。榮格解釋道:“作為一個通例,它顯示了濕婆創造世界萬物的過程。依照婆羅門教的教義,濕婆是絕對的、永恆的第一存在(The One existent)。創世過程起始於那個沒有展開的中心點(人們稱之為濕婆——賓杜,Shiva-bindu), 它被雌性體沙克醍(Shakti)永恆地環抱在中心。用黑格爾的話來說,世界從此由自在的存在進入自為存在的狀態。”“這幅曼達拉圖形顯示出所有對立物的統一體,它深深地隱含在陰和陽、天與地之中,顯示了永恆和不變。”概括地說,這幅圖畫既具有“太極—兩儀—四象”的理論特徵,也具有“內十字、外方圈”的結構形式。
在藏傳佛教文化中,廣泛流行著一幅“世界之輪”圖畫。圖像表現為一個閻羅(或謂神靈)抱著的輪子。這個輪子的最中心是一個點,點的周圍由四重圓圈構成。由內向外的第三圈為六條向外的輻射線,第四圈是十二條輻射線。它所展現的也是世界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從結構形式看,具有類似“內十字、外圓圈”的特徵。
在傳統的華夏文化中,千百年來流傳著一系列神秘的圖畫。人們把這些圖畫看作是玄妙莫測的“聖圖”,當作盛世祥瑞,上天的啟示。然而研究表明,這些圖形大多與曼達拉有關。
河圖和洛書的起源很早。《周易·繫辭》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關於河圖、洛書的性質,古代學者大多就其起源方面作神秘性的渲染,諸如“伏羲氏王龍馬出河”、“禹治水神龜負文”云云,對圖像本身涵義的解釋很少。人們通常引用《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之說,在數字方面作些敷衍和想像。其實,無論河圖還是洛書,都是以曼達拉為表征的宇宙生成模式。就河圖而言(見附圖三·A),圖的中心是一個點,由這個點發出四條放射線,放射線的四端是四個點。從河圖的整體看,中央是一個十字型,十字周圍是三重間斷的方圈。古人有一種解釋,認為十字中心的點是“乾”,十字的四個端點分別是“元”、“亨”、“利”、“貞”,周圍的方圈代表土、木、火、金、水。雖然所謂“元、亨、利、貞”這樣的解說難免有皮附之嫌,但由乾發展到土、木、火、金、水,確實表示了物質世界的演化過程。另外,十字周圍的方形圈由數目不等的空心點和實心點構成,除去它們可能表示陰和陽的意義之外,由內向外的第二圈由一、二、三、四組成,第三圈由六、七、八、九組成,也表現出由內向外的衍生過程。洛書的情形(見附圖三·B)與河圖大同小異,中央的十字相同, 周圍的方圈較為簡單,數字的排列也不規則,但“內十字、外方圈”的模式是顯而易見的。
太極圖,據說由五代道士陳摶傳授, 周敦頤和二程加以闡說。但是,其理論淵源卻在《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或曰無極),是宇宙的起點。雖然太極圖不是典型的曼達拉,但它對我們理解河圖、洛書的曼達拉性質十分有益。
伏羲八卦圖, 是一幅古樸的曼達拉圖形。依照《繫辭》作者的意見,八卦的起源很早:“古者,包犧(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圖的精義是衍變,是由太極到萬物的發展。《繫辭》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然而,這一發展過程卻被描繪為這樣一種圖式:中心點(這個點被極端地誇張了)和米字型結構。這是曼達拉的第一要素。
“曼達拉”既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心理現象。歷史雖然已經過去,但作為人類歷史上宇宙生成模式的“原型”,曼達拉深深地嵌刻在人類大腦記憶體的深處。“正如人體是器官的博物館一樣,每一器官背後都有其長期演變的歷史。我估計,人的心理也是這樣構成的。它同它賴以生存的身體一樣,也是歷史的產物。” 榮格的這一見解,得到了學者們的普遍贊同。學者們進一步認為,“人的心理是通過進化而預先確定的,因而,個人同往昔聯結在一起,不僅與自己童年的往昔,更重要的是與種族的往昔相聯結,甚至在那以前,還與有機界進化的漫長過程聯結在一起。”與個人的童年經歷結合在一起的那部分心理內容被稱為“個人無意識”,與種族的過去聯結在一起的那部分心理內容被稱為“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是一個儲藏所,它儲藏著所有那些被榮格稱之為‘原始意像’的潛在的意像。……人從其祖先(包括他的人類祖先,也包括他的前人類祖先和動物祖先)那裡繼承了這些意像。”現代生物學也認為,在高等動物身上保存著低等動物的幾乎全部生命信息。這與“集體無意識”理論正相一致。在高度進化的現代人的大腦細胞中,由於進化的結果,那些“原始意像”處於“潛在”狀態,在一般情況下不能被人們直接感知。但是,當人的大腦的作業系統出現了障礙,在人的精神系統“失序”的特殊情況下,心靈深處的“原始意像”便有可能裸露出來。心理醫生正是在為心理症患者的治療中發現了某些“原始意像”。其中,曼達拉是一種普遍的心理模式,具有超種族的意義。
在兩幅心理症患者描繪的曼達拉圖畫中(見附圖五、六),清晰地展現了類似於“米”字形的結構形式。當然,類似的例證很多。在上古甚至遠古人類那裡,由於他們與我們現代人在進化過程中的生理差異,他們的意識與“原始意像”更接近,“原始意像”更易於被感知。 至此,我們便不難理解中國古代文字中和巴比倫古文字中的“米”字形的深刻含義了。曼達拉具有普遍的文化意義,歐洲文化中的“米”字形(英國國旗圖案)、“十”字形(十字軍徽號)和納粹標誌,都可以從曼達拉中得到解釋。我們有理由認為,“十”字(或類十字)型是古代文化中的一種象徵,是人類心靈中的一種“原型”,它象徵著宇宙生成和演變模式,暗示著人類對那造就宇宙的“絕對精神”的嚮往。
正是這種文化精神伴隨著中華文明的誕生,影響了中國上古時代的燦爛文明和輝煌文化。
相關詞條
-
曼代奧拉
曼代奧拉岩石曼代奧拉位於希臘的特里卡拉色州。曼代奧拉意思是“懸在半空”。它處於品都斯山脈的邊緣,地質環境非常特別。幾百萬年以前,此處是一片汪洋,後來由於...
基本簡介 歷史簡介 建築風格 傳承文化 相關詞條 -
拉曼效應
拉曼效應(Raman scattering),也稱拉曼散射,1928年由印度物理學家拉曼發現,指光波在被散射後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
概述 發現之旅 研究過程 相關信息 -
拉曼[印度物理學家]
拉曼(Sir 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 1888(戊子年)-1970)。印度物理學家,又譯喇曼。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拉曼效應的發現 -
錢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
錢德拉塞卡拉•拉曼爵士,FRS(英語:Sir Chandrasekhara Raman, 1888年11月7日-1970年11月21日),印度物理學家,...
生平簡介 家庭成員 拉曼效應 榮譽成就 -
薩曼王朝
薩曼王朝(Sulala Samaniyya),又稱薩曼帝國。 阿巴斯王朝時期波斯人在中亞地區建立的波斯—伊斯蘭教中央集權封建帝國(874~999),10...
國名由來 王朝歷史 與中國的交往 政治制度 軍事 -
阿爾達年表
阿爾達年表(Timeline of Arda),是指自伊露維塔創造永恆大殿以來的時間年表。阿爾達原指在一亞之內的一個平面空間,被外環海包圍,邊界是黑夜之...
一亞創造之前 維林諾紀年 太陽紀元 末日終戰(曼督斯的預言) 第二次埃努的大樂章 -
曼努埃爾一世[拜占庭皇帝]
曼努埃爾一世·科穆寧”大帝“。十二世紀的拜占庭皇帝(1143年-1180年在位),也是前任皇帝約翰二世的小兒子。他的統治時期是拜占庭和地中海歷史的關鍵轉折點。
繼承皇位 早期經歷 出兵遠征 巴爾幹 對俄交往 -
沙拉曼達·法爾
《加油大魔王》中第一男主角。是人類的第十任大賢者。千年前與魔族之王(莩蘭烏多斯)締結了愛的誓言,卻因怕小莩降罪於人類而選擇背負所有,不惜與摯愛為敵。以自...
人物設定 角色經歷 主要劇情 人物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