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頂曹鼎

曹頂(曹鼎),通州余西場人。 又,頂入賊陣,救回部卒,且俘一寇。 曹頂率軍,倭寇喪膽。

抗倭民族英雄通州余西場曹頂。

任俠家

曹頂(曹鼎),通州余西場人。生於正德九年(1514),犧牲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

據曹氏家譜載:北宋末年,曹彬後裔,山東武惠堂曹姓、梁姓、開封府任姓、中原季、刁、姜、李等眾姓,攜家譜、典籍,舉家攜莊客南渡;元末明初,避兵火,自金陵、句容,經常熟北渡,遷通州余西場。

史載:余西場亭戶曹大賓莊客,生兒發旋三頂,遂名“頂”,亦名“鼎”。及長,強悍豪爽,多膂力。受顧鹽販,駕舶往來江海。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犯太倉。總督張經徵兵於通州。曹頂應募,隸千戶姜旦。江中戰倭,頂以長叉刺其操舟者墮水,躍登其舟,沉其鐵纜,焚其舟。倭亂,江南兵乘勢奮擊,賊大敗去。由此,頂望著,統哨船30艘,卒500名,駐江南剿倭。

每戰,頂親冒箭矢,率部擊寇。戰酣,寇眾,擊落頂盾,長槍刺來;從卒未及呼喊,頂右腋夾定賊槍,左手飛拾盾,擋賊槍,奮進,寇遁。又,頂入賊陣,救回部卒,且俘一寇。曹頂率軍,倭寇喪膽。

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初二,倭船百艘,自狼山江面乘潮而來,寇3000餘登岸,燒殺擄掠,屠戮老幼數千人,通州遭空前慘禍。

賊鋒銳,攻計百出。頂率水兵五百壁於城外江面,伺間疊出撓倭。相持兩旬余,賊惡其逼,退至狼山。又4日,徐、宿、邳援兵至,合兵擊賊。寇乘舟敗走。通州城圍始解。

鼎身被數十創,殺倭百餘,辭賞,解甲還鄉,操業刀切面。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倭寇自掘港登入,再犯通州。頂偕官軍,自辰至午,激戰寇於通州城北50里,冒雨追寇於單家店(平潮),馬蹶壕塹。鼎壯烈殉國,時年44歲。噩耗傳出,天地同悲,萬民敬仰!

通城南郊狠山腳北側,建有曹頂墓曹公祠;曹頂殉難地單家店(平潮)建有曹公亭;曹頂故里,余西鎮武惠堂曹氏宗祠(在余西國小祠堂溝西岸)供奉有曹頂公祖先牌位。1956年,余西地方幹部為建大會堂,(若直白建劇場,南通縣政府不批准,)折除曹氏祠堂,僅存一埭朝西邊屋,曹朝忠一家數口居住,現已圮廢。一對祠門石獅,由季姓後人代管,後轉入余西國小。

通州志,人物誌中收有曹頂本傳。建曹公亭時,費范九向全國徵集詩稿,張謇、陳衍、梁啓超等45人來稿;集53首詩詞賦,彙編成《南通平潮曹公亭詩》一冊出版。張謇還為曹公祠、曹公墓撰寫楹聯。

任煥文(任堯章)為曹頂作傳,載入任煥文筆記,編入鄉土教材,有師山顧貴亭為之作序,並成為精進書院、余西國小、余中國小、通源國小等國小必讀教材。

顧怡生為余西國小作校歌:美哉我校,美哉我校,鄰有夫子堂堂廟,鄉有將軍義勇曹。天風怒號,海潮狂嘯。我保我衛先我教。夫子之道高,將軍胡弗效?學生努力各有造,家邦真正生英豪。”

參考資料
通州志,兩淮鹽法制,任煥文筆記,任苯生筆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