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蘧蒢

邾文公(前?一前614年),名籧篨,是邾國比較有作為的國君之一,以德政著稱,在位時間長達52年之久。

邾文公(前?一前614年),名籧,是邾國比較有作為的國君之一,以德政著稱,在位時間長達52年之久。
邾文公所處的時代,大國爭霸,戰爭頻繁。勢單力薄的邾國夾在齊、楚、宋、魯之間,經常受到戰爭威脅,尤其受魯國的威脅更大,隨時都有覆滅的危險。為了應付這種局面,邾文公曾與宋等國結盟,共同對抗大國的侵犯。魯僖公二十三年,邾國出師伐魯,戰於升陘。魯國卑視邾國,不設武備而戰,結果大敗。邾國士兵獲得魯僖公的頭盔,懸於城門之上,大滅了魯國的威風。
邾文公對邾國的最大貢獻就是遷都。據《左傳》記載,魯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卜遷於繹。”將邾國遷都於嶧山之陽,是邾文公順乎民心之舉。但是卜辭上說,遷都有利於民,但是有害於君,會使君短命。當時的人是很相信占卜的,非常擔心邾文公的身體,紛紛勸阻遷都,邾文公卻說,上天樹立了君,就是為了替民謀利,至於我的生命如何,這是天意,如果遷都有利於民,就遷吧。他毅然將國都由訾婁遷至嶧山之陽。不久,邾文公真的病死了,這雖是巧合,時人卻紛紛讚譽邾文公的賢良。邾文公能把人民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前,只要對人民有利,雖然有可能影響他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在當時是很可貴的。
嶧山之陽地理形勢優越,易於防守;周圍河流縱橫,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文公定都後,減輕了戰亂威脅,邾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邾國定都嶧山之陽,也奠定了鄒縣古代行政區劃的基礎。後人頌揚邾文公遷都功績,留下了不少詩篇,並在嶧山建了邾文公祠,以供後人奉祀。
現嶧山之陽尚存邾國故城遺址,遺址內地勢起伏不平,溝整縱橫,城內窯址、房基、土冢隨處可見,灰坑、瓦礫、陶片遍地皆是。近年來,故城內出土各類文物400餘件,東周至秦漢時期的陶文3000餘件。
1977年12月,邾國故城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