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桂生[陝西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所長]

曹桂生[陝西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所長]
曹桂生[陝西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所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曹桂生,1962年出生,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碩士學位,北京大學訪問學者。現任陝西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藝術學碩士點、藝術碩士(MFA)專業學位教育、藝術文化史博士點(繪畫)等學科帶頭人,西安美術學院兼職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省美術家協會理事、《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委、陝西師範大學學部委員、陝西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專家、陝西省聯合國教科文企業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席、陝西省高等學校教師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等。

基本信息

工作經歷

從事教學工作20餘年,先後擔任西安交通大學藝術系副系主任、陝西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陝西師範大學第九屆教學委員會委員。同時,負責籌建了西安交通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藝術設計專業。

學術研究

一、出版著作與編寫教材

1.《藝術審美之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2 .《美學入門》,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3 .《藝術概論》,西北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4 .《中國畫藝術欣賞》,西安交通大學教材,1997年6月。

5 .《美學教程》,西安交通大學教材,1997年12月。

6 .《中國畫基礎》(花鳥分冊),西安交通大學教材,1998年5月。

7 .《中國畫基礎》(山水分冊),西安交通大學教材,2000年4月。

二、發表論文

1 .《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畫的現代性》,《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2 .《中國建築藝術與審美意象》,《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

期。

3 .《“氣韻”審美範疇辨》——兼評張錫坤的“氣韻”範疇觀,《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4.《中國畫中的書法介入問題探析》,《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5 .《中國畫教學改革的意義》,《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6 .《論藝術教育與科學技術教育》,《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7 .《藝術教育與人文精神》,《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8 .《東西方藝術的發展與交融》,《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9 .《論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10 .《石濤畫論之本意》,《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11 .《談中國畫創作中的情感作用》,《文藝研究》2005年第3期。

12 .《“意象”三題》,《文藝研究》2004年第3期。

13 .《全球化:中西方文化藝術的交往與互動》,《美術》2007年第3期。

14.《論真善美與現實主義藝術》,《美術》2006年第9期。

15 .《論社會主義榮辱觀和社會主義藝術方向》,《美術》2006年第4期。

16 .《全國性理論會議應有明朗的正確導向》——對首屆中國美術金彩·長安論壇的思

考,《美術》2005年第9期。

17 .《藝術家與非藝術家 藝術作品與非藝術作品》——兼談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藝

術語境與審美價值取向,《美術》2005年第8期。

18 .《真正的藝術是永恆的》,《美術》2005年第9期。

19 .《論現實主義與人類藝術的審美向度》,《美術》2005年第12期。

20 .《解構主義給藝術帶來了什麼》,《美術》2005年第3期。

21 .《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藝術的終結》——對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藝術系統的梳

理,《美術》2004年第11期。

22 .《藝術的真善美醜辨》,《美術》2004年第3期。

23 .《藝術教育與科學技術教育初探》,《光明日報》2004年2月5日教育周刊第1版。

24 .《意象範疇考辨》,《人文雜誌》2001年第4期。

25 .《對“氣韻”範疇的詮釋》——讀《古畫品錄》,《中國圖書評論》2003年第9期。

26 .《審美意象辨》——就《現代美學體系》一書與葉朗先生商榷,《中國圖書評論》2003

年第3期。

27 .《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讀《石濤畫語錄》,《中國圖書評論》2002年第3期。

28 .《文藝理論研究的新視點》,《中國圖書評論》2001年第4期。

29 .《“意象藝術”辨》,《美術觀察》2002年第7期。

30.《人文教育視域下的中國畫教學》,《西北美術》(西安美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31.《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畫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與實施途徑》,《西北美術》(西安美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32.《對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畫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西北美術》(西安美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33 .《立足筆墨情趣 觀照審美意象》,《西北美術》(西安美術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34 .《再評孫宜生先生的“意象藝術觀”》——答《意象藝術觀答詰問》,《西北美術》(西安美術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35 .《意象新釋》——兼評孫宜生先生的“意象藝術”觀,《西北美術》(西安美術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36 .《中國畫的意境美》,《西北美術》(西安美術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37 .《畫者從於心 畫者形天地萬物》,《西北美術》(西安美術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38 .《石濤有法與無法論辯》,《西北美術》(西安美術學院學報)1996年第3期。

39 .《意象與藝術》,《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40 .《對全球化和文化的思考》,《大連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41 .《“審美意象”辡——與葉朗先生商榷》,《大連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42 .《談中國畫的筆墨美》,《書鄉》1997年第4期。

43 .《中國畫藝術的審美特徵》,《中國書畫鑑藏》,2008年第1期

44 .《中國文人畫散論》,《西安交通大學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工作會議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11。

45 .《論影視服裝造型藝術的真實性》,《西安交通大學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工作會議暨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2002.11。

三、論文獲獎

1 系列論文《現實主義藝術、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藝術研究》,獲陝西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007.11)

2.論文《論真善美與現實主義藝術》,獲陝西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009.10)

3 . 論文《石濤有法與無法論辯》,獲陝西省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1999.5)

4.論文《論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獲中國高教美育研究會第三次美育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2001.8)

四、主持課題、項目

1 . 主持並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課題:“全球化語境下我國美術院(系)中國畫教學模式改革方案與實施途徑研究。”

2 . 主持並完成西安交通大學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基金資助項目:“藝術美學與藝術鑑賞系列課程建設。”(1998-2000)

3 . 主持並完成西安交通大學培植項目:“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研究。”(2002-2004)

學術活動

2006年,作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代表團成員出訪俄羅斯全俄美術家協會、列賓美術學院、蘇里柯夫美術學院,並代表中國美術家在列賓美術學院“中俄美術家現實主義藝術創作研討會”上宣讀學術論文:“現實主義是人類藝術的主旋律”。《美術》2006年第12期以“走進俄羅斯藝術的靈魂——記‘世界著名華人美術家環球繪畫和平之旅’俄羅斯之行”為標題,對此次訪問活動進行了全面報導。

2011年6月13—15日,世界上合組織哈薩克斯坦分會在首都阿斯塔納舉行成立十周年紀念峰會。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六國元首在這裡進行會晤。期間,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和文化部支持組成了20餘人的文化代表團——世界著名華人美術家環球繪畫之旅代表團在阿斯塔納哈薩克斯坦國家藝術館舉辦了美術作品展覽。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哈薩克斯坦政府副總理烏米爾扎克·舒克耶夫為該展覽開幕式剪彩,並參觀了畫展。曹桂生老師應邀參加了此次活動。

2012年6月6—7日,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等六國元首在這裡進行會晤。期間,在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大劇院分別舉辦了2012上海合作組織北京峰會“和睦”大型國際美術作品展和睦鄰友好文藝晚會等一系列活動。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拉赫蒙·埃莫馬利·沙利波維奇、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北京市副市長魯緯、外交部原副部長張德廣、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馮遠等,為美術作品展開幕式剪彩,並參觀畫展。曹桂生老師應邀參加了此次活動。

藝術成就

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 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

有300餘幅中國畫作品發表、出版或參加各級美術作品展覽,並多次獲獎。同時,有許多作品被各級美術館、博物館收藏。

畫學感言

1.中國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產物和最高成就的藝術創造。

2.人生息於天地之間,大自然於人以利益。故中國畫藝術則是人類認識和把握自然的一種方式。

3.中國畫是中國文化的“意向”符號。

4. 中國畫或謂中國畫文化,乃中國文化精神之體現。所謂中國畫,實則中國畫文化之略語也。

5. 中國畫作為中國畫文化的略語,其核心在於“文化”二字。故中國畫不在於表象與形似,而在於內涵、意蘊和生氣。

6. 中國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根植於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之中,並隨著文化觀念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文化觀念的變化而變化。

7. 能夠集中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門類藝術,當數中國畫。中國畫則以山水畫為代表。

8. 中國山水畫始於玄學盛行、玄機橫生的魏晉時期。自山水畫誕生之日起,就充滿著玄學意味,這種藝術精神和美學取向,一直延續到今天,在這一千五百多年的時間裡,始終影響著中國畫尤其是中國文人畫的發展,並使之在世界藝術領域成為獨立的和最富於文化意蘊的藝術表現形式。

9. 中國人講求“天人合一”。在藝術創作中,注重“心”與“物”、“情”與“景”的融合與統一。所謂“人看花,人到花中去;花看人,花到人中來。”(金聖歎《魚庭聞貫》)以及“不知我之為草蟲,草蟲之為我。”(羅大經《鶴林玉露》)等觀念充分體現了這一審美思想。

10. 《易》曰:“立象以盡意。”中國畫所追求的是“意象美”,立象的目的在於表達某種思想和意念,而不在於形與色,其目的在於實現“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正像蘇軾所言“美常在鹹酸之外”。

11. “意”與“象”有著在心和在物之別,在心為“意”,立“象”為畫。

12. 中國畫創作所追求的是心與物、精神與自然的融合。宗炳說,“山水以形媚道”;姚最有“立萬象於胸中”和“心師造化”的觀點。因此,中國畫所描寫的物象並不是客觀對象本身,而是畫家胸中之物象,亦即胸中之造化。

13. 在中國畫家看來,人的思想感情和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是可以溝通的。即所謂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14. 中國畫是使客觀景物作為畫家自我主觀思想情感顯現的一種物化形式。

15. 中國畫是畫家對自然和人生感悟的一種主觀表現。

16. 中國畫乃心畫也,它是心與物、情與景的融合。所謂“睹物興情”,即物有所感,心有所發也。

17. 中國畫傾向於寫心、寫意,其表現題材來源於現實生活,並遵循生活之法則。中國畫名曰寫意,亦為寫實,即抒寫畫家對自然、人生真實之感受。

18. 藝術的真實,源於藝術家思想情感的真實。

19. 中國畫創作的過程是使情成體,化無形為有形的過程。中國畫是“寫意”的,也是“表情”的,這個“意”和“情”包含著深刻思想文化內涵。

20. 水管里流出來的是水,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真正的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用血和淚交換而來的。

21. 中國畫所表現的物象,是貫穿於心與物、精神與自然的生命符號。故即物,亦即人也。

22. 老子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即是說,宇宙間最大的聲音,往往是音稀聲弱,無法聽到;宇宙間最大的形象,往往是無形無象,無法看到。所以,音樂家和畫家創作音樂和繪畫作品時,並非是依靠耳朵和眼睛,而是用“心”。故曰,藝之為藝,因人心而生焉。

23. 宗炳謂:“山水以形媚道。”故“藝者,道之形也”。

24. 《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故中國畫在於意氣、性情和心智,而非形似。

25. 畫者,畫也!於“文”與“質”之間,即外“質”而內“文”。而“文”為其核,關鍵之所在也。

26. 畫者,畫也!中國畫貴乎意蘊和生氣,並於筆墨之外求其畫;畫者,非畫也!於形、質之間取其畫者,乃不入鑑賞。

27. 中國畫貴乎“自然”二字,何謂自然,即自然而然也。

28. 古人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易傳》)故曰,形者可見,(大)象者無形。故中國畫創作重視神韻、淡化形似,主張“忘形得意”、“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

29. 古人云:“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書畫發於情思”,中國畫主要通過“寫意”把畫家的“情思”表達出來。

30. 中國藝術創作講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講求深沉的人生感、宇宙感,講求主客觀的融合。這種創作思想和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的齊物論,以及孟子“萬物皆備於我”的宇宙觀是一致的。

31. 五十後始知畫。

32. 中國畫學之精神乃玄學之精神,中國畫學之道乃玄學之道。

33. 中國畫源於技,合於道。

34. 藝近乎道,故“藝者,道之形也”。中國繪畫則根極於道矣。

35. 畫之形,物之理,惟意所適。

36. 畫雖為藝,其中有道,含道應物,物中有象,心與象合,化生萬物。

37. 畫之為畫,因人心所致。而專事模仿,因襲他人,非畫也。

38. 中國畫的藝術精神可以概括為“自然”二字,即自由、自然。而“任性不是自由,無知不是自由”(黑格爾語)。

39. 古人云:“氣之動物”。由於氣的運動,則萌動著宇宙萬物,亦創生了藝術。因此說,中國畫得“清氣”者為上乘,“黑氣”者板滯,“濁氣”者讓人窒息,故死之徒也。

40. 中國畫乃是畫家追求個性張揚的一種手段,亦是抒發個人情懷和胸臆的一種表現形式。中國畫家尤其是中國文人畫家應該是“能文而不求舉,善畫而不求售”,“要得無求於世,不以贊毀撓懷”。其目的在於實現“畫以適吾意”。

41. 中國畫不求形似,而貴乎神似和氣韻。因為中國畫所追求的是,在筆墨之外求其畫。即物外之形,象外之象。

42. 中國畫不在於形似,則貴乎神似和生氣;不在於表現何物及如何表現,而在於畫家的觀念和情操。重神略形,貴乎氣韻,追求人與自然的冥合,則是中國畫的文化特徵和價值取向。

43. 思想情感是繪畫創作的原動力,沒有思想情感繪畫作品則無法產生。

44. 中國畫是一種以線作為造型手段的藝術,從而也就使得這條線成為貫穿於自然、人生、藝術三者之間,充滿生命律運動之線。

45. 中國畫講求“氣韻生動”。相對而言,“氣”偏於內容,“韻”偏於形式;“氣”者陽剛,“韻”者陰柔。兩者兼備者為上乘,有“氣”無“韻”則顯得粗野、刻露,缺乏內涵,而有“韻”無“氣”則柔弱無力。

46. 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在於自然而然、無拘無束,其本質在於重“神”略“形”,重“文”輕“質”。

47. 中國畫藝術精神的實質,源於“天人合一”和“物我同化”的傳統文化觀念。因此,在中國畫家的眼中,“一切景語皆是情語”,無論是山川、草木、蟲魚、鳥獸,還是日月星辰等,都是充滿感情的、人格化的自然。

48. 畫者,畫也!乃畫家生命形式之顯現。

49. 中國畫藝術的最高境界,在於表現宇宙精神和畫家的人格精神之冥合。

50. 中國傳統哲學和美學的主要特點在於重人生論。所以,中國畫也就成為中國人的精神所依,靈魂所系,精神靈魂的家園,人生之彼岸。

51. 中國畫所追求的是天人、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它所揭示的是自我主體精神與心靈的體悟,以及生命的抉擇。

52. 中國畫是中國畫家把握生活的一種方式,或人生的一項事業。

53. 人生息於天地之間,大自然於人以利益。故中國畫創作也就成為中國畫家認識和把握自然的一種方式,它所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人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