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曹本榮自幼勤奮好學,博通經史,問津書院會課生員,學從王陽明人手,躬行實踐,甘貧守道,常廢寢食屏跡山中,夜半月出,坐達旦,怡然有得。清順治五年(1648)中舉人,次年與表兄劉子壯同科取進士,劉子壯的母親為曹本榮的姑母。劉子壯中一甲頭名狀元、曹本榮中二甲賜進士出身。為順治帝講《易經》,被學界尊為影響清初的一代易學大家”。選翰林院庶吉士,順治七年(1650)任秘書院編修。
應詔上《聖學疏》列舉古今之帝王“有精一之訓,有敬義之誠。無荒無息,罔游罔畋”,又強調“今皇上得二帝三皇之統,則當以二帝三皇之學為學。誠宜開張聖聽,修德勤學,舉四書五經及《通鑑》中有裨身心要務、治平大業者,內則深宮燕閒,朝夕討論;外則經筵進講,數對詳明。以此設誠致行,君德既修,自能祈天永命。”規勸順治帝修德勤學。此舉為清代理學家以儒學影響最高統治者之始。
順治九年(1652),升右春坊右贊善,國子監司業。著《崇正堂冬至日會說》並刊朱熹《白鹿洞學規》,以警迪青年學子。對受業門人,因材施教,多有造就。
順治十一年(1654),曹以詞臣中之品端學裕者被選為日講官,次年晉升為秘書院侍講,轉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讀。常與順治帝講論經義,“問無不對,對無不盡”。順治稱其為“囂囂居士”,並親筆作畫幀,御書“丙申仲秋,仿宋僧巨然筆意”賜之。曹謙勵益甚,“以每慚依日月,常欲振乾坤”之句明志。
順治十四年(1657)九月,曹任順天鄉試主考官,呈《順天鄉試錄序》。復奉命纂修《歷代通鑑》。順治每閱薦卷,多命其品評等第,決斷去取。被取之人知其情往謝,則拒之不見,其不知者,亦未嘗與人言。同年十月,任經筵講官。十一月,因對同考官不法之事失察,降五級。次年十月,官復原職。十一月,順治帝命曹與傅以漸同撰《易經通注》,上《進易經表》,闡述其修纂宗旨,後終成書九卷,該著廣采眾說,折衷諸論,詞簡意明,一時被學者為說《易》之圭臬。
曹氏學行頗得順治青睞,曾稱讚他說:“自得無欲,汝足當之矣。”曹還為傳學而重視教士,其門人多有成就。在他病危時,仍以窮理盡性之學教誨守候在身旁的計東等諸弟子說:“當知此道極簡易,勿過求之苦且難。”其學傳至江蘇、福建,頗有影響。當時著名理學家如孫奇逢、魏裔介、熊賜履、胡此庵、魏象樞等均與曹本榮過從甚密。
順治十八年(1661)曹遷翰林院侍讀學士,旋改國史院侍讀學士。因多病,於清康熙三年(1664)乞歸。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舟次揚州,不幸因病去世,年僅四十四歲。所遺除書籍外,別無長物。對曹氏盛年早逝,學者無不惋惜,孫奇逢說:“商周之際,道在箕子;宋元之際,道在許子(衡);明清之際,道在曹子。”高度讚揚了曹本榮在學術界的影響及其刻苦自勵的精神。學者稱文靖先生。
曹本榮居官清廉, 其家素貧,雖在宮廷任“日講官”三年,其家居北京時無宅第,故賃居黃岡會館,四壁頹墮,不避風雨,甘於窮困,怡然自得。曾言“吾將以為學也。學貴淡泊明志,使吾學粗有成,得致吾君於堯舜,飢困非所惜也”。然遇人危難,則慷慨解囊。
漢陽譚風禎卒於京,貧不能殮,曹即為之治喪;並出金雇嫗為之撫嬰,視如己子。蔚州魏環極(象樞)作《古人交行》以紀之。生平著有《易經通注》《奏議稽詢》《五大儒語要》《周張精義》《王羅擇編》《古文輯略》《居學錄》《崇正堂冬至日會說》等書傳世。清史有傳。
人物評價
“誠宜開張聖聽,修德勤學,舉《四書》、《五經》及通鑑中有裨身心要務治平大道者,內則深宮燕閒,朝夕討論,外則經筵進講,敷對周詳。君德既修,祈天永命,必基於此。”有詔嘉納。
本榮之學,從陽明致知之說,故論次五大儒,以程、朱、薛與陸、王並行。既告歸,宦橐蕭然,晏如也。疾革,門生計東在側,猶教以窮理盡性之學。卒之日,容城孫奇逢痛惜之。子宜溥,由蔭生薦舉博學鴻儒,試,授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