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山本寂

’所謂臣,即‘靈機弘聖道,真智利群生。 ’臣向君是‘不墮諸異趣,凝情望聖容。 ’君視臣是‘妙容雖不動,光燭本無偏。

本寂(840——901),俗姓黃,名元證,福建莆田人氏,少習儒,19歲往福州靈石雲名山出家,25歲受具足戒,尋師江西宜豐洞山,唐鹹通初(860),謁洞山良價,良價問:“闍黎名什麼?”答曰:“不名本寂。”良價日:“那個聱?”答曰:“不名本寂。”良價深器之。自此入室,盤桓數載,良價密授其洞上宗旨,得心印後,辭師往曹溪(今廣東韶關)禮六祖(惠能)塔。決心尋找新的曹溪,廣弘禪法。
有一夜,本寂夢見六祖在他手上寫了“心堅石穿”四字,遙指東北方,本寂會意,於870年終於在撫州宜黃縣城西郊13公里的陳坊村荷玉山找到酷似曹溪的聖地。此地有一名為荷王觀,時有居士王若一見本寂心誠志堅,舍觀請其住持。本寂住持曹山後,教法上承希遷“即事而真”,揚良價“五位君臣旨訣”,善接三根,大闡一音,廣弘萬品。橫抽寶劍,剪諸見之稠林;妙葉弘通,截萬端之穿鑿。由是法席大興,學者雲集,大振洞門禪風,“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的禪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即此始成。洞山之宗至即為盛。後人取初祖洞山、二祖曹山之號,稱為曹洞宗,良價與本寂並稱為曹洞宗始祖。
本寂在曹山傳法,當時南平王鍾傳多次請他去洪州(今南昌)弘法,本寂不為心動,僅以大梅和尚山居松“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解苦追尋”作答,謝絕鍾傳之請。本寂在曹山傳法31年,弟子過百,信徒數千,最著名的法嗣有:洞山道延、南豐金峰從志曹山慧霞光慧了如了悟元悟羌慧智炬智靜鹿門處真草庵法義,阿育王寺弘通華光范廣利容布水岩、小溪行傳,四川西禪、韶州華嚴等。天復辛酉(901)夏夜,本寂問知事日: “今日是幾何日月?”日:“六月十五。”禪師曰:“曹山平生行腳到處,只管九十日為一夏。明日辰時吾行腳去。”及時(六月十六日),焚香宴坐而化。世壽六十二,僧臘三十七。本寂圓寂後,葬曹山寺西側鳳形坑,墓曰“福圓塔”,謚“元證禪師”,1734年清雍正皇帝加封為“寶藏元燈禪師”。
曹洞宗屬南宗青源法系,中經石頭希遷、藥山惟儼、雲岩曇晟至洞山良價,曹山本寂繼承師法,其禪法大成,著有《寒山子詩集注》、《解釋洞山五位顯訣》等。其弟子又著有《撫州本寂禪師語錄》。
曹洞宗在教法上承希遷“即事而真”,意謂個別事物(“事”)顯現世界本體(“真”,理,即佛性),理事“互回”(相應互涉),以五位君臣旨訣為宗要,從理事、體用關係上說明事理不二,體用無礙的道理。本寂禪師在解釋、弘揚洞山良價禪師的“五位君臣旨訣”上表現了更深邃的獨到之處,他解釋“五位君臣旨訣”(即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兼中至、兼中到)為: “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帶者,冥應眾緣,不墮諸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當詳審辨明。君為正位, 臣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他指出: “所謂君,即‘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虛。’所謂臣,即‘靈機弘聖道,真智利群生。’臣向君是‘不墮諸異趣,凝情望聖容。’君視臣是‘妙容雖不動,光燭本無偏。’君臣道合是‘混然無內外,和融上下平。’ 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稱君,不敢斥言也,此吾法宗要。”本寂對洞山宗要的解釋,使前來參學者豁然開悟,四方學者雲集,因而當時的曹山成為禪宗五家之一最盛之聖地。他為曹洞宗的形成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