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印泥

書畫印泥

印泥是文具的一種,即能提供附著和轉移性良好的不乾有色油質,供印章粘附後轉印於紙、絹等表面的油泥狀半固體,通常由顏料、油料和植物纖維為主要成分。

書畫印泥

印泥是文具的一種,即能提供附著和轉移性良好的不乾有色油質,供印章粘附後轉印於紙、絹等表面的油泥狀半固體,通常由顏料、油料和植物纖維為主要成分。在我國有悠久的製作和使用歷史,近代以來,因為印章種類和其他移印介質的大量出現(如原子印章油、布面加油印台、海綿加油印台等),在辦公領域使用逐漸減少,為了區別一般的辦公印泥,才出現這一稱法。即主要用於傳統書畫篆刻的創作,按傳統的方式選料製作,並達到特定效果的印泥,稱為書畫印泥。

書畫印泥的特徵

書畫印泥應該具備以下的特點:

一、不滲油。也就是通過印章轉印在紙或者類似的織物表面後,印痕邊界不會有油明顯外滲。

二、良好的遮蔽性。簡單的說,就是鈐蓋在墨跡上,印文部分能遮蓋住墨色,把紙提起對著強光,印文部分是不透光的。通常具備良好遮蔽性的書畫印泥,同時也就具備厚實的印蛻立體感。

三、良好的印文還原能力。如果還原能力不好,那么朱文會變粗,白文會變細,同時印文邊緣會粘連、模糊,不清晰。

四、良好的轉移性。也就是可以比較快和比較均勻的被印章蘸取,再比較均勻的被印章壓實在介質表面。

五、顏色不浮不滯,具有持久的保持性。這主要是近代以來,印泥的製作多摻加有機顏料或者其他物料,造成顏色或過於艷麗,或粗滯不均,甚至為書畫作品減色。而人工合成的顏料,顏色的保持力有限,因此上乘的書畫印泥,都應使用純硃砂製作。

六、穩定的理化性能。也就是正常使用和保存狀態下,不會很快就變乾、返稀,甚至變質。同時在環境溫差較大時,性狀變化要小。

發展和演變

封泥

印章作為私密的身份鑑識工具,最遲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印章必須藉助印泥這樣的的介質才可以呈現印面文字或者符號,目前學術界一般都認為最初的印泥即是封泥,當時的公文和書信是用漆書寫在竹簡木牘上的。為了防止泄密或傳遞過程中的私拆,在寫好了的簡牘外面加上一塊挖有方槽的木塊,再用繩子把它們捆在一起,然後把繩結放入方槽內,加上一丸濕泥封上,再用印章鈐上印記,作為封檢的標記發出去。這種泥丸稱為封泥,也稱為泥封。近年也有學者指出,在封泥時期,也可能為在絲質載體上鈐印,使用過類似後來印泥的的介質,但是尚缺考古實物佐證。

水朱、蜜朱

從東漢起,紙張逐漸取代了簡牘,封泥的使用便僅限於個別特殊場合,從這一時期到五代,取代它的是用顏料加水、膠,或者蜜混合而成的水朱、蜜朱,一般使用天然紅色礦物顏料硃砂進行配置,但是使用水或者油混合製成的印泥,附著力差,密度很大的硃砂粉在水分乾燥後容易脫落,同時印痕不清晰,同時印泥的保存時間比較短。

油朱的出現

依據留存文物,最晚在北宋時,人們就開始使用油料來混合硃砂製作印泥,但是因為印章的使用當時範圍有限,因此印泥的製作方法改進仍十分緩慢。使用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書畫印泥基本結構的形成

元代以前,無論官私印章,材質基本都是金屬和玉石,和其他少部分的竹木牙角,都是比較堅硬的材料,一般都是書畫家設計印稿,有專門的澆鑄或者雕刻工匠來製作成印章,這樣印章的數量和使用範圍就都有限。從元代起,硬度在莫氏2度左右的石料(即現在的壽山石、青田石一類)開始被用於印章的製作,大量的書畫者可以自己進行印章的全過程創作,從而使印章的製作數量和套用範圍大大增加和擴展,這也使印泥的製作工藝改進速度大大加快。特別是晚明到清中期,特殊的政治環境使金石學廣興,催生了篆刻這一相對比較獨立的藝術門類產生,對印泥的需求量陡增,大量的書畫者、商家、技師都投入精力進行印泥的製作,而技術又不斷進行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沿用至今的顏料、油料、植物纖維三合工藝。

近現代的進一步改良

從明代開始逐漸形成的三合工藝,由於不同的製作者對油料、植物纖維的選擇和加工認識的不統一,事實上印泥的質量與近代還是有較大差距,直到清中期基本上才確定了陳化蓖麻油和精製艾絨作為標準的基本配方組成,儘管至今仍有採用不同油料和其他纖維製作的專業書畫印泥,但是不影響這一基本配方組成的權威性與合理性。清末民初,金石學催生的篆刻學,已經呈大觀之勢,包括日本和東南亞在內的漢文化輻射區都深受影響,因此作為篆刻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之一,印泥再次受到圈內人的關注,而迎來最為重要的一個發展時期。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時期參與印泥改進的,多是金石高手,出發點首先都是印泥的藝術表現力。同時這一時期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和實驗、加工設備均進入國內,為改進提供了理論和物質基礎,加上使用出發的改進訴求,最終使書畫印泥的配方、工藝、實際表現水平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奠定了當代書畫印泥的技術和理論基礎。

書畫印泥的原料與製作

書畫印泥的原料,包括顏料、油料和纖維三個基本成分,顏料用於著色,油料作用是粘結和提供轉移的介質,纖維作用是儲納油份、限制蘸取時的轉移量,並保持一定的應力。

顏料,分無機顏料和有機顏料,其中以天然硃砂為最優,其他有機顏料雖然鮮艷度要比硃砂好,但是遮蔽性、色彩保持性均無法與硃砂相比。彩色印泥一般需要有機顏料配製。

油料,常用的是蓖麻油與工業菜油,但都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處理,有的工序需要數年才能達到上品印泥製作之需。

纖維,常用的為艾絨,即艾葉揉搓去雜後的棉絨狀纖維,其他的纖維,如棉、絲、藕絲、樹皮漿絨等,在耐久性、交聯性、吸附性等方面,都不及艾絨。

其他成分,金箔、香料現在基本都已經不添加,而珍珠、其他藥材、寶石等,民國以來大量的實驗證明,對印泥的品質並無提高,反而一些歷史文獻提及的此類原料會使印泥品質下降。

書畫印泥的優良表現,最關鍵是依靠原料的選擇與製備,原料的級別與純淨程度,直接決定印泥的品質。書畫印泥的製作是將經嚴格選備的原料按配方混合,手工精心混合而成,機械加工的顏色與纖維完整性都差。混合工藝也十分嚴格,用力和混合時間都決定印泥的品質。

書畫印泥的選擇與鑑別

就象書畫墨有松煙、油煙,處置後還有宿墨的道理一樣,書畫印泥需要根據實際的用途進行選擇,或者說需要達到的表現效果,而沒有萬能的印泥品種,同樣的道理,墨有墨法,可以墨分五彩,可以有破墨、積墨的用法,印泥也是一種材料和特殊的創作工具,只有根據其特點,採用合適的技法才能達到最好的表現,再好的印泥,鈐印的技法不當,也難以產生好的效果,而陳巨來使用印刷油墨也可以鈐出精美的印蛻。所以印泥的選擇應根據個人情況而定,這裡只是通常的一些注意方面。

是否滲油。滲油與否,是書畫印泥有別與普通辦公印泥的基本特徵,需要通過觀察印蛻進行比較。事實上,絕對沒有任何油滲的印泥是不存在的,特別是在夏天高溫時使用。但是書畫印泥必須做到沒有明顯的外滲,同時不能滲色,否則就不可用。

乾和濕。總的來說,小印宜乾,篆刻宜乾,大印宜濕,國畫宜濕,書法適中。這個乾濕是相對的,一般選購時可以通過觸捏硬度來判斷(基本上各家印泥同一品種不同批次都會有乾濕的差別)。

大和小。因為硃砂的比重是水的8倍,而一般顏料的比重要小得多,因此同樣重量,純硃砂或者硃砂比例比較高的,體積就小。

鮮艷程度。印泥以紅色系居多,真正純硃砂的印泥,顏色的鮮艷程度,都不及人工合成的顏料,因此可以留意比較。純硃砂的印泥,無論顏色深淺,顏色都很複雜,也就是象幾種顏色疊加的感覺,而添加了合成顏料的或者純合成顏料的,就是很單調的呈色。硃砂的特點是顏色可以持久保持,而不是非常鮮艷。

遮蔽性,鈐蓋在墨跡上,上乘的印泥具備良好的遮蔽力。將紙對著強光,即使印泥是紅的,看到的印蛻也是暗灰色的,因為遮蔽性好而不透光。

印文還原性。同一印章反覆鈐多次,比較印蛻與印章,好的印泥失真小,且多次鈐蓋的印蛻差別小。特別是篆刻創作使用的印泥,需要特彆強調印文的還原性,否則前期的創作水平可能打折扣。特別是元朱和鑿印風格這些對印文邊緣痕跡需要比較精準的,如果印泥失真性比較大,則無法體現原味。

光澤。特別油光或者特別暗淡的都不好,前者浮油較快或者油份過多,後者會印文不夠清晰。

其他經常提到的粘絨,拉出泥束,與印泥的團置攪拌,熟化時間有關,不能作為一個標準對新購或沒有充分熟化的印泥進行優劣評定。而乾燥速度也與印泥的品質沒有必然的聯繫,特別是在宣紙類介質上,因為印蛻乾燥是滲化(滲入紙的纖維,非外滲)和氧化結膜同時進行,滲化為主,因此不同品種鑒乾燥速度相差不多,只是在比較緊密的辦公紙張上,乾燥以氧化結膜為主時,部分品種因為油料製備工藝的不同,可能比較慢,但是書畫印泥的配方一般都是針對宣紙類紙張的,因此也難據此判斷優劣,只是有特殊需求的應比較後選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印泥的呈色視覺效果。印泥的泥色與印蛻顏色不一定是一致的,一般印蛻色會略暗於泥色。而同樣品種的印泥,在不同的紙張(或其他介質)上的呈色也會因光線反射狀況及介質組織狀況而有差別。作為一種特殊的半流體,印泥的硬度在靜置後會與連續使用時硬度有差別,而所有印泥品種在冬夏溫差下,硬度和附著性都會有差別,只是程度不同,但是也不是變化小的就一定好,因為印泥的各項指標,其中某一項如果被強化,其他項可能就會弱化,因此必須靈活比較。

純硃砂書畫印泥的鑑別

實際上現在的書畫印泥純硃砂製作的品種已經較早先少了,添加了合成顏料甚至填料的書畫印泥只要不滲油,清晰還原,也都可以使用,畢竟便宜一些。如果是需要顏色持久保持,同時遮蔽性良好的純硃砂印泥,可以如下鑑別和比較:

一看體積,參見上述。

二用背灼法檢驗,最好用菸頭在印蛻的紙背接觸一下馬上離開,印蛻會由紅變黑,熱源離開會恢復紅色。

三是將宣紙上的印蛻剪成小片,點燃後使其充分燃燒並灰化,也就是火焰過後還會有道火線過一次,純硃砂的書畫印泥是看不到任何痕跡的,如果有印蛻的痕跡甚至能清楚印文,那就是有摻加其他成分。因為油料、少量的艾絨燃燒後不會有痕跡,而硃砂在這樣的溫度下會產生分解而沒有痕跡。

特別注意的是,這三種方法要一併進行,因為單看體積的話,一些摻加了其他密度較大成分的也不易分辨,而只用第二種方法,現在很多有機顏料也具備遇高溫變黑然後復原的特徵,只用第三種方法的話,摻加了可以灰化的顏料時也不易察覺。

書畫印泥的使用與保養

如前所述,墨有墨法,泥亦有泥法,不拘成法,以下方法供參考。

入缸

盛裝於細瓷、瑪瑙、玉等不吸油的帶蓋印泥盒內(亦稱印泥缸)。金屬的盒子不可用,因為會與硃砂產生緩慢的化合反應,導致顏色改變。

調堆

使用前,用印筋(一端或兩端為扁平狀的專用攪拌棒,可用類似物品替代)將置於印泥盒內的印泥上下翻動,以使泥體均勻,然後由底挑撥起一側朝對角方向撥壓入泥團,注意邊挑邊壓,不要挑斷或挑起過高,同時順勢沿同一方向環轉搓壓整個印泥團。轉動印泥盒另換挑撥位置,按相同方向反覆多次,直至印泥堆成頂部為球狀。調堆的目的是均化印泥的組成,並使艾絨基本成同向排列,避免使用過程中艾絨被拉出而影響鈐印效果。亦使印泥身量增厚,內部產生一定的應力,回彈良好。調好後最好靜置數日使用,以便調製時捲入的空氣自然排出,泥體更為密實光潤。

上朱

印章在蘸取印泥時,不可直接戳入,須一手持穩印泥盒,一手持章使印面一側觸打堆好的印泥頂上圓光處,輕觸即離,邊打邊轉動印章,使印章先四邊,後中間的順序均勻布滿印泥,寧可多次輕打,不可求快重手。在印面平整時,上朱厚薄直接決定印跡效果,應根據需要先行試鈐,以積經驗。新制印章,務必除盡石屑,以免落入印泥。如印泥新堆未定被成束拉出,應將泥頭團壓後再繼續進行。

鈐印

方式一 將印章果斷放置在紙上(或絹、布),用手在印章頂部用力下壓,使印面受力均勻,然後迅速輕拿開印章。白文印宜厚墊,朱文印宜薄墊,最好使用印規,以便有露白時進行迭印。方式二:上朱後將印章印面朝上放置,覆紙於上,用指甲、印泥盒蓋等在紙背勻力勒壓,然後揭取印蛻。每次用畢,須以軟紙揩淨印章上殘留印泥以防粘灰成垢。方式三:用拓包或手指薄蘸印泥渡於印面,均勻後落紙。無論何法,每次用畢,須以軟紙揩淨印章上殘留印泥以防粘灰成垢。

養泥

常溫下密閉保存。不可裸置存放,避免陽光直射。應經常進翻動以使印泥內部組織均勻。如使用頻繁,泥質乾澀,可加專用印泥油、硃砂以助復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