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絲鰏

曳絲鰏

曳絲鰏(學名:Leiognathus leuciscus)為鰏科鰏屬的魚類。分布於台灣島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安汶島。曳絲鰏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沿海地區。群游性,一般皆在底層活動,活動深度約在1-40公尺之間。肉食性,以小蝦為主,亦食其它小型甲殼類或多毛類。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曳絲鰏曳絲鰏
中文名:曳絲鰏
學名:Photoplagiosleuciscus
英文名:Equulaleuciscus,Equulalongispina,Equulitesnovaehollandiae,Leiognathusedwardsi,Leiognathusleuciscus,Leiognathusvermiculatus,Liognathushastatus
俗名:曳絲鰏金錢仔
科名:Leiognathidae
科中文名:鰏科
同種異名:Equulaleuciscus,Equulalongispina,Equulitesnovaehollandiae,Leiognathusedwardsi,Leiognathusleuciscus,Leiognathusvermiculatus,Liognathushastatus
模式種產地:Amboina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分布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北至琉球群島,南迄澳洲北部。中國台灣以西部及南部之砂泥底質水域、河口區及澎湖沿海為主。

棲息

棲息環境: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1-70米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細扁,體高小於頭長;背、腹部輪廓相當。口小,可向下方伸出;上下頜僅一列細小齒;吻尖,短於眼徑。前蓋下緣具細鋸齒。頭部不具鱗,除了頰部具;體被圓鱗;腹鰭具腋鱗,背鰭及臀鰭具鞘鱗;側線明顯,可達尾鰭基部。背鰭單一,硬棘部和軟條相連;胸鰭發達,似鐮刀形;尾柄細窄,尾鰭深叉形。體背黃褐色,體側銀白;體側上半部具不規則黑斑及蠕狀紋。吻端上方具一小黑帶。胸鰭基部下側具細小黑點。臀鰭前方硬棘部黃色;其餘各鰭色淡。

漁業利用

一般漁法以底拖網、待袋網、小型圍網捕獲。肉質細嫩,適合煮湯;或當延繩釣之魚餌或以下雜魚般餵食高經濟價值之養殖魚類。

其他資料

最大體長:12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