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之行嘆重重

而再一次的思考,是我看演出之前,始料未及的。 惜來不逢時,未見桃花,更沒有桃子,只是一樹綠油油的葉子。 遺憾的是,這座豐碑,只是樹在了山里。

書籍簡介

通過幾個具體的現象,思考、感悟有關中國文化、價值觀念等重大問題。

楹聯古城

很早就知道曲阜,知道那兒有一個叫做“孔老二”的人,先是被批了個一無是處,後來,“孔老二”變成了“孔夫子”,最後,又變成了“孔聖人”。起初,對於這些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作為還只是一個中學生的我,一是沒有什麼興趣,不知道“孔老二”是乾什麼的,也說不出他到底幹了什麼“對不起人民,對不起黨”的錯事;二是沒有真正的發言權的,只是跟著其他人起鬨而已。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初,上了大學,到了曲阜,除了那些個金碧輝煌的廟宇,高大粗壯的圓柏和方磚地上的點點綠苔以外,記住的,似乎也只有曲阜的對聯了。
記得不論孔府、孔廟,甚至孔林里,似乎到處都有對聯。想一想也是,孔子乃世界上著名的大學問家,古代四大哲人之首。他的家鄉,尤其是他的家裡,哪能沒有一些足以彰顯品德與才學的對聯呢?孔府大門兩邊,就有一副清朝大才子紀曉嵐撰寫的著名對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其聯的一大奧妙,也是特色,就是上聯中的“富”字,寶蓋頭上沒“點”,美其名曰“富起來沒頭”,下聯中“文章”的“章”字一豎到頂,美其名曰“文章通天”。可謂是極盡崇敬之意且又匠心獨運。
可是,後來,又去了城裡其他的普通人家,又去了鄉下,發現這兒幾乎家家都張貼對聯的習慣,尤其是每到春節的時候,並且所有的對聯,依然的都是那么的博雅與沉穩,絲毫沒有一點兒的浮躁與功利味道。像什麼“入室詩書多少事,開軒山色有無中”、“訓無逸詩書稼穡,閒有家禮義綱常”、“行文簡淺顯,做事誠平恆”、“心無物趣,坐有琴書”,“有情天不老,無事日斯長”之類的對聯,隨處可見。
於是,在我的記憶里,這兒的人們,都寫的一手好字,都有著祖先溫文爾雅的儒學風範,可親可敬。
十幾年前,陪著韓國三星集團駐哈爾濱的首席代表安秉哲先生,遊覽曲阜。除了看到了許許多多的對聯以外,更多的卻是疑惑與陌生。
沿街叫賣的商販會一個勁兒的追你老遠向你兜售作假的古幣、古董;冷清的飯館裡,老闆會為了你多用了幾張餐巾紙喋喋不休;車站上,熱情的售票員會推來搡去的拉你上她那早就沒有了座位的破車;只要你對紀念品小攤上的東西還了價,無論如何你都得掏腰包,否則就有你好看的……總之,歷來“重文輕商”的聖人故里,竟然為了幾毛小錢兒,如此的忿忿不平?實在讓人看不過去,也看不上眼。怪掉價的。
但是,你依然可以隨處看到這樣的對聯。有的說“金貴玉貴莫茗德貴,酒香茶香無如書香”;有的言“道德文章地,詩書禮義鄉”;有的稱“大地有情長若春日,山林無事自是清涼”,“道明德立千載垂聲,禮節樂和四方蒙福”……
儘管如此,讓我感到的,似乎這兒的一切,都已被經濟的洪流蕩滌得面目全非。感覺大有文不對題的味道,甚至有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以至於,邊走邊問自己——這兒到底是不是曲阜?就連同去的安先生,也經常被眼前的情景弄得驚訝不已,甚至搖頭不停。
今天,又來到了曲阜。又看到了那記憶中的一副副對聯。只是不僅僅貼在民居的大門上,而是掛滿了大大小小商號的店門旁。
在我手捧筆記本抄錄這些楹聯的時候,不時的有店主走出來,觀看、詢問、誇讚。誇我旅遊時竟然有這般雅興,難得;誇我寫的一手流暢漂亮的字型,誇我竟然能將上面的字一一認得……儘管,我走過的有飯店,可老闆決不會再像過去那樣一個勁兒的勸我進去嘗嘗正宗的孔家菜,儘管我路過的有紀念品商店,但很少有人拉了我去看看有什麼可買可帶的東西……甚至有老闆還同我探討“文情俯仰追遷固,經史絕塵崇孔顏”一聯的最後三字是否應該進行調換?
於是,眼前的一切都似乎變得與懸掛的對聯那樣的契合——“一室放眼天地外,諸山極目有無間”,“春暖觀龍變,秋高聽鹿鳴”,“檻外時飄蕉葉雨,簾前不斷芰荷風”,“軟風落絮飄吟雪,細雨霑花濕夢雲”……閒適與淡泊,盡在其中。
暮色已籠罩了整個的曲阜古城,霓虹燈已將所有的古式建築勾勒成簡潔的線條,但,小城已沒有了白日的熱鬧與喧囂。垂柳依依的街道寂靜而又悠長,泛著波光的護城河,靜靜,幽暗,沒有一絲聲響,絕大多數的店鋪已早早的關閉房門,開著的,都是為方便顧客的賓館……在“萬仞宮牆”前默默站立,在兩邊楹聯繁多的華燈街上輕輕漫步……突然想起了下午抄寫的這樣一副對聯——“靜坐得幽趣,江山於此寧。”
(完)

杏壇聖夢

早晨得知,晚上要觀看大型廣場樂舞《杏壇聖夢》,據相關的海報介紹,稱其“氣勢恢弘,雅俗共賞”。於是,吃罷晚飯,便沿著華燈街朝杏壇劇場走去。
遠遠就看到空中有數根淺藍色的光柱直射太空,格外的耀眼與醒目。
從“論語碑苑”進去,拐了一個彎,就進入了杏壇劇場前面的一個小廣場。北面是一溜茂密的翠竹,在清爽的秋風裡沙沙作響。走上高高的台階,從東西兩面就可以直接進入這露天劇場了。進入劇場,一看舞台後面高高的影壁上面掛著的橫幅,才知道,今天是曲阜師範大學的包場。我們只是幾個例外而已。
這是一個可以容納幾千觀眾的圓形劇場。周圍一例是典型的古代魯國的建築格式,其建築材料一例是青灰色的大理石,因而顯得格外的端莊與肅穆。開演前,整個劇場裡,可謂是人聲鼎沸,找座位的,與熟人打招呼的,相互探討劇場的建築風格的……隨處可見,很容易使人們想起吵吵嚷嚷的市場。
晚上八點,樂舞正式開始。主持人簡短的介紹以後,燈光突然變暗,舞台上沒有一點聲息……只見舞台四周的平台上,突然舉起一圈或紅或黃的火炬——喔,我想起來了,在演出之前,我聽後面平台上兩位身穿古裝的小伙子所說的話——我們演的都是孔子的弟子。只見舞台的東側門處,漸漸亮起一點燈光。微弱的燈光中,緩緩的駛出一輛古代馬車,車上站立的,就是周遊列國時的孔子,前後各有幾個跟隨他多年的弟子……此時,兩邊巨大的電視螢幕上,打出一行字“第一章 學而時習之 不亦樂乎”。
馬車漸漸駛向舞台的中央,東西兩側又在漸漸明亮中。手舉火炬的人,漸漸的從四面的高台上緩緩走向中間的舞台……等所有的人都走到舞台上時,燈光突然全部打開,整個的舞台可謂是燈火輝煌。原來的影壁,也突然緩緩打開,裡面露出的是另一個高高的舞台,台上演繹的是金碧輝煌的大唐盛世——彬彬有禮的書生,在迎來送往,豐腴的歌女在輕歌曼舞,吟唱著盛世歌賦……
隨著隊形的變換,舞台上,不斷的又有其他的演員加入進來。手裡的火炬也漸漸的演變成竹簡,弓箭,算盤,毛筆……孔子站立的馬車依然穩穩的停留在舞台中央。此時,兩邊的大螢幕上,不時的變換著各種畫面,深沉的男低音與柔美的女中音解說詞,向觀眾們介紹著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學說及成就……
噢,這是在像我們演繹儒家的“六藝”!台上的演員,或一邊踱步一邊讀書,或拉弓射箭,翻滾騰越,或大筆一揮,盡情書寫……台上所有的演員都在投入的演出,台下所有的觀眾都在屏氣觀看,沒有一絲聲響,只能聽到舞台上伴舞的音樂和衣袖舞動,刀劍劈刺的聲響……
馬車緩緩的往後台駛去,演員們也在慢慢退去……
突然,燈光全部熄滅。舞台上一片黑暗,台下則是掌聲雷動……
漸漸的有一種聲音從遠處飄來——柔柔的,淡淡的,極富抒情色彩。此時,舞台上漸漸亮起新綠透徹的燈光,一隊身著淡綠色薄紗長裙的女子,由東側門漸舞漸出,一對身穿粉紅色薄紗長裙的少女,由西側門碎步款款而來;而後面高高的舞台上舞動的,是一群富有陽剛之氣的少年男子……此時,兩邊的大螢幕上,又打出一行字“第二章 發乎情 止乎禮”。很顯然,這個章節,是要向人們演繹孔子對愛情的理解。
印度舞,拉丁舞,西班牙舞,中國的羽衣霓裳舞次第走上舞台。或熱情四射,或優雅舒緩,或剛勁有力,或火辣無比……而後面那高高的舞台上,則依次表演著中國傳統曲藝——有踩高蹺的,有騎獨輪車的,有旋轉盤子的……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就在旋轉盤子的二十六位少女緩緩走下高高的台階,走到中間寬大的舞台上時,後面舞台的上空,有一對蝴蝶在翩然飛舞……喔,那是梁山伯與祝英台,那是一對蝴蝶在演繹、謳歌她們驚天動地的忠貞與痴迷……蝴蝶,在空中飄飛,觀眾們在台下嘖嘖稱讚。愛情不分國別,真情可以穿越時空。這“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同樣可以讓膚色不同,語言迥異的幾個外國遊客一個勁兒的點頭,且“Good”不已。再加上那富有感染力的旁白,讓所有的觀眾都如痴如醉,興奮不已……閃光燈噼里啪啦的閃爍不停,幾乎所有的可以用來拍攝的工具都在忙碌——DV,攝像機,數位相機,傳統相機,可以拍照的手機,全都在忙著拍攝……整個的杏壇劇場都沉浸在一片興奮與陶醉之中……
但是,燈光漸漸的淡了,舞台上的影子漸漸遠了……緊接著出現的,是一對對將士沖向舞台,一輛輛戰車駛過舞台,一門門大炮來往於舞台……於是,灌進耳膜的,一例是“秋風鐵馬金戈,馬嘶劍折哀鳴”,於是,緊接著,出現在舞台上的,是素衣啜泣的女子——她們在暗無天日的生活中掙扎,她們在沒有一點生氣的環境裡受盡煎熬,但她們更在磨蝕不盡的希望中等待……然而,白衣變成了黒\衫,天空變得更加黑暗,粗暴的狂風將她們吹得站立不穩,她們在狂風中艱難的站著……大螢幕上,緩緩打出“第三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 仁者愛人”,男低音以沉痛的聲音述說著歷史的滄桑,女中音以堅定的語調講述著聖人的理念……台下,沒有一絲聲響,台上,也只是默默的表演……此時,彷佛整個的劇場,不,整個的世界都突然之間失音了,沒有誰有勇氣,或者有言語可以將自己的感受描述……只有那背景音樂,在悲愴淒涼的響起……
直到演員都退出舞台,直到舞台上已是一片黑暗,所有的觀眾才走出這撕心的疼痛,一片唏噓之後,轟然雷動……
當最後一幕“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結束後,所有的演員站在舞台上,所有的觀眾站在座位邊,相互送給一片暴風雨一般的掌聲,很久很久,沒有人離去……
孔子,雖然生活在兩千五百多年的古代,但是他的理論,他的學說,他的情感,他的愛,已經穿越了歷史,跨越了時空,傳遞給了我們,撒播到了四面八方……他首倡私家辦學,有教無類,鼓勵人們學習與傳播知識;他宣揚情愛應該“發乎情。止乎禮”,即建立在情慾基礎之上的愛情,也應該遵循一定的道德規範;四海之內皆兄弟,普天之下都是友邦。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呀,又是何等高遠的眼光——他站在歷史的那一端,殷切的向我們眺望……然而,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我們並沒有讀懂孔子,沒有讀懂他的博大精深,他的細膩中庸,他的高瞻遠矚……
突然想起在孔林看到的一塊碑刻。那是民國十一年,也就是1922年,以孔德成的名義立的《修茸洙水橋碑》。真正讓這塊碑刻揚名的,卻是碑的正面右側有康有為的三行題字。題字的全文是:
“丙辰八月謁聖林,殿寢殘破,思耶路撒冷、麥加之陵壯嚴為感嘆,而國人所捐修者惟佛寺道觀。超七年癸□□□□聖林,金碧璀璨,煥然一新。聞為孫稚筠太守捐金二萬所修。吾因與孫□□……賢也。書此碑以風當世。南海康有為〖章〗”
從這段碑文中,我們不難看出康有為先生的言外之意——雖然我們的聖人遠比基督、穆罕默德有真正的學識與著述,但是在各自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卻不可同日而語。
為什麼?道理很簡單——我們雖然口頭上,將孔子稱為“至聖先師”,但是說到底,只是一種用於鞏固統治地位的工具。用,則進,則敬;否,則退,則廢。
由此說來,我們的聖人實在有些寒酸。我們的聖人,與他所享受的待遇,實在有些名不副實。因為,我們的聖人,並沒有真正成為我們的精神領袖,更沒有成為我們神聖不可侵犯的信仰。這是誰的悲劇?我們的聖人?還是我們自己?還是整個的民族?
我們一直在思考。而再一次的思考,是我看演出之前,始料未及的。
(完)

秋讀桃花

儘管已是深秋,但今年的秋天似乎來得格外溫柔與多情。滿眼的,艷陽高照,清風搖翠,頗有一點點兒小陽春的味道。
搭上車,直奔桃花山——又稱石門山的國家森林公園——當年孔尚任隱居著書的居所,曠世名作《桃花扇》問世的地方。
走過“石門仙界”,“大儒無疆”等五道牌坊,過放生池,沿一蜿蜒山路上行,也就算進入了桃花山。等過了藤花帷的時候,道路已愈加的曲折纖細了,有時泉水叮咚的漫過台階,需提衣、翹腳、踏水而過。小路兩邊,松柏叢生,陰翳蔽日。行走其間,一縷涼意漸次入骨,使人清醒的意識到:秋天畢竟是秋天。時有一種叫不上名字的野草點綴山坡。修長的葉子在陰涼襲人處,碧綠油亮,而明亮向陽處,卻紅艷勝火。尤其讓人眼睛一亮的是,每枝的頂端都結一串或紫或紅的小豆豆……因覺得稀奇,便隨手摺了一枝。
爬上一段陡峭異常的青石台階,過一牌坊,也就進入了石門寺。寺西十餘步,為一院門只能容一人通過的清靜小院。是為“孔尚任紀念館”。裡面燈光昏暗,徒有四壁,周圍的遊客大都只是走馬燈似的轉了轉,有的還嘟囔著“沒什麼看頭。走吧。”儘管如此,我還是將四面介紹孔尚任生平的文字細細看了一遍。方知,孔尚任曾兩次隱居桃花山,且在這兒寫下了柔腸寸斷而又震撼人心的《桃花扇》,演繹了一出遺恨千古的愛情悲劇。
過石門寺,沿路西行,見流蘇樹北折,便是遊覽桃花山的正路。流蘇樹,北方十分稀有的樹種。每年的四月下旬,滿樹的白花,馥郁的香氣,有“滿樹雪白,香飄十里”的說法。據說又是嫁接桂花絕佳的砧木。這株已有著一百五年樹齡的流蘇樹,已經成了桃花山最珍貴的古木,因而一直用鐵欄桿保護。遺憾的是北方的十月除了菊花,幾乎無花可賞,於是,就只有望樹空嘆了。流蘇樹周圍,是一條平坦的谷地,有不少山里人在這兒擺攤兒出售一些山貨以及紀念品。我將手中的那柄野草給他們看,並詢問它的名字。年輕人都叫不出,只有一位約摸六十多歲的老人,告訴我,土名叫做桑露,是一種藥材。山裡的女孩子都喜歡拿它染指甲蓋兒——紅紅的,艷艷的,煞是好看。繼續前行,至鹿游嶺。沿一小路拾級而上,便是通往孤雲草堂的路。左側,大石如流,順山而下,間有衰草蓬生;右側,如蓋橡樹與松柏雜生,密密匝匝,看不見山石。上行十數步,南折去二賢望佛亭,北折至孤雲草堂。
孤雲草堂,是孔尚任隱居桃花山時的居所。如今已只是空蕩蕩的三間正房,歇山起脊,青灰龍瓦,有兩間小西屋把它陪伴。屋前為一百多平米的小塊兒平地,中置孔尚任站立石像,旁有黒\檀、忍冬數株,但最引人注目的,依然還是那幾棵桃樹。惜來不逢時,未見桃花,更沒有桃子,只是一樹綠油油的葉子。坐坪上,感覺如懸半空中,左右皆山,似流翠綠屏;前望空曠山谷,綠樹如濤,秋葉雜染,擁石門寺於五彩斑斕之中。再向前望,則又有一脈一波三折的大山,將視線阻隔,不得遠觀。面對此等美景,回想“孔尚任紀念館”中的介紹,很難想像,當年,他是如何身在優美絕倫的圖畫之中,來寫那泣血濺淚,詠嘆興衰的《桃花扇》的?
沿草堂東面的小路繼續北行。山伏樹陰下,路蟄陡坡中,雜樹擁道,枝柯橫空,需屈身得過。由此順路下山,至十二生肖園。遇到一位挑著兩箱礦泉水的老大爺,清瘦無比但精神矍鑠。於是,便向老人家詢問山間的花草樹木的名稱。
“嗯,我們山里人,也大都說不明白。有的,只是土名。”說著停下來,向後轉身,“呶,那邊是一棵黃連木,緊挨著的是一棵要榆。”聽了老人的介紹,我特的走過去細看。發現被老人稱作要榆的,原來就是一株榆樹,只是樹皮十分的細膩與白皙,就像是榆樹中的白面書生。細看才發現上面釘了一塊小小的鐵牌,上面寫著——白榆,家榆。木質堅硬。
“這樹木頭硬得很。以前造大車的,都要用它做車軸,少了它,就不行,車就走不遠。是少有的好木頭。”老人笑著對我說。
一路走來,一路與老人攀談,從中知道了不少關於桃花山的知識。“桃花山上,究竟有多少種樹木,我們也不知道。最多的是橡樹,像山槐,山白蠟,山棍子,楚桃子,也不少。菸袋桿子就少了。你看,那就是菸袋桿子。”說著老人將一棵樹指給我看。那是一株葉子碧綠油亮,枝條上掛滿米粒般大小鮮紅果實的樹木。“另外,還有珊瑚豆子,山葫蘆秧,珊瑚豆子是樹,山葫蘆秧是草。”老人一邊說,一邊指給我看。
“老大爺,可知道孔尚任的故事?”
“多少知道一點兒。別看他是聖人的後人,一輩子也不容易。被免了官以後,就住在山坡上那三間小屋裡,寫什麼書。也夠苦的。那書,山那邊都刻著哪,我們也看不懂。除了這,就不知道別的了。”老人一邊慢慢往上走,一邊慢慢的說著。
就這樣,不知不覺走過孔子登臨處,漸漸靠近仰聖峰。“嗨,我要歇歇了。”老人說著,把擔子放在路邊的一塊大石頭上。我只好與老人告別。前面的山路愈加的陡峭與曲折,不時的還有幾棵橡樹擋在路中央,人要側了身子方可通過。
走到迎賓松時,又遇到四位稀稀拉拉相距有百米的女學生。走近一看胸前掛著的校牌兒,才知是曲阜遠大職業學院的學生。後面兩個一邊慢慢往上蹭,一邊嘟囔著“累死了!”並一個勁兒的怪前面的兩個不等等她們。此時,我也感覺氣兒漸短,身上也已是大汗淋漓,始知登山之不易,方悟仰聖之艱難。我脫下西裝系在腰間,繼續前行。漸漸的追上走在前面的兩個女孩。她們見我邊走邊記,一位梳著齊耳短髮的俊俏女孩走過來,笑嘻嘻地問:“叔叔,你記的什麼?”
“見到的景物,登山的感受。要不,下了山,就只有累了。讀過《桃花扇》嗎?知道孔尚任嗎?”
“嘿嘿,不知道,光應付高考了,哪有時間讀那些閒書。”小姑娘顯然有些羞澀,不好意思的說。
說話期間,已經到了最高峰——仰聖峰。仰聖峰,又叫芙蓉台。站在芙蓉台上,只見四面群峰朝拜,霧靄四起,靠近樹梢處,綠茵茵的騰起一片飄忽不已的煙雲——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綠濤浴場,也是人們習慣上常說“天然氧吧”。山腳下的小路綿延而來,又蜿蜒而去,似細帶婉轉,唯有峰北臥虎峰可與比肩。坐在峰頂的萬象亭上,涼風襲來,汩汩送爽;亭下綠樹雜生,如綠雲擁亭。極目遠望,但覺一切盡收眼底,始覺心胸頓時塊壘盡釋,曠達異常,始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與頓悟。
沿仰聖峰背面的山路,緩緩下山。發現山路兩邊的山石上,不時可見刻著的《桃花扇》的片斷。路左路右,互動出現,或長或短,因山石而異。等走至第四十四回第六片斷時,先聞一枯枝落地的聲響,聲脆異常,頓添山中幽靜。緊接著,又聽到山下有人說話的聲音,但山石重重,樹木重重,阻隔而不得見人。等下至一山坳,來到“定情亭”,才見一群少男少女嬉戲打鬧,說說笑笑的場面。
沿小路,繼續下山,一路經過“毋忘亭”,“情竇初開”石,兩面山石上,刻滿的《桃花扇》詩文,更是撲面盈懷。路上桃樹、白檀樹、珊瑚豆子隨處可見,爛漫山菊,不時點綴山坡,路邊,甚是潑辣與悠閒。至此,谷底小溪開始潺潺有聲,一會兒轉到路左,一會兒又拐到路右,但一例的溪水清澈,汩汩不止。再往前行,左面峭壁,皆《桃花扇》,右面小溪,皆紅艷艷的珊瑚豆子。等山路漸緩時,回頭一望,見一巨石,上刻“桃花谷”。再向西面的山坡望去,有一青石雕刻的巨大扇面,上面寫著行雲流水般的三個大字“桃花扇”,旁邊不遠處,便是《桃花扇》的開篇。
噢,整座桃花山,就是一本始終打開的、綿延一公里的《桃花扇》。整座桃花山,無疑就是一座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歷代先賢所樹立的不朽豐碑。遺憾的是,這座豐碑,只是樹在了山里。
2005.10.14—16曲阜
(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