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山禪院
曲山後山的南坡腰建有氣勢恢宏的曲山禪院。寺門口懸有明朝東閣大學士于慎行親筆書寫的“曲山禪寺”門額。前有天王殿,後有二層藏經樓,院內兩側是東西廂房。東面的院落是僧房。晨鍾暮鼓,梵音陣陣,給這塊土地憑空增添十分的幽靜。明清時期,直達南北二京的古官路就從西山腳下通過。無數的過往賓客在此歇息遊玩,留下諸多的詩句。
那次乾隆就歇息在曲山的前山頂上臥虎石旁。在那裡與寺里的主持作了一番暢談。此地的風物人情,山川河流,一定在乾隆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曲山“曲山禪寺”門口之前,有一通高大的石碑,碑文由乾隆親自撰寫,碑文詳細記載了乾隆皇帝南遊曲山並賜名曲山為興隆山這段歷史。碑帽上雕刻著龍生九子之負屓,曲山頂上留下了插龍旗的旗桿窩。被稱作隆興寺的曲山禪寺,隆和興兩個字的順序也就由此顛倒過來,改稱興隆寺。至於其中的隱藏的意義是什麼?則可任由我們想像了。
史料記載
查閱資料獲悉,對於曲山傳奇,史料確有記載。據《東阿縣誌·民國志》記載:“黃河迤西,突出一山,其形彎曲,故名曲山。清高宗(乾隆)皇帝南巡駐蹕其上,賜名為興隆山。公元1590年,於文定公(即于慎行)書‘曲山禪寺’四字。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度支部左丞陳宗媯施銀若干,載柏千餘株,森森蒼蒼,漸已成林。”
明朝嘉靖二年進士,嘉靖二十六年督察院右僉都御使,東阿苫山李序有《游隆興寺》一首描述了當年曲山地理位置和寺院的狀況:“背郭隆興寺,重來日欲昏,樓高留夕照塔古膩苔痕,石室佛燈暗,松窗貝葉存,空門解三昧,好向坐中問。”
〖注〗“背郭隆興寺”正道出舊城在曲山的東北側,寺院則在山的南坡。三昧是佛教的語言,是梵語的音譯,永遠保持你的心境平等就是三昧。
乾隆南巡
據《東阿縣誌·民國志》記載:“黃河迤西,突出一山,其形彎曲,故名曲山。乾隆皇帝南巡駐蹕其上,賜名為興隆山。興隆山南北兩峰相對映照,山腰平坦,建有佛寺,極其壯麗。大殿兩廊,鐘鼓樓俱備,後有奎星樓,再後有文昌閣。殿東有禪院一區,幽雅宜人,往來觀者多休息焉。殊不知創自何時。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於文定公(即于慎行)書‘曲山禪寺’四字。山前古蹟有陰雨泉、金牛洞、元代柯亭、解仙翁之墓,其墓碑字跡漫漶不可卒讀。
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度支部(度支部是清代掌管財政事務的機構。清代原由戶部理財,清光緒三十二年,改組部院各衙門,將戶部更名為度支部)左丞陳宗媯居官清正,凡饋送敬贈,概不收受。用節省的俸祿為為曲山寺院植柏千餘株,森森蒼蒼,漸已成林。”
時代變遷
來歷
東阿縣魚山中學曹傳喜說:關於“曲山”的來歷,魚山中學的曲建華老師講,“曲山”原本無名,明朝萬曆年間為了在山的北麓修建寺院,從附近各村抽調了大批的勞力,其中曲莊抽調的勞力最多,付出的艱辛也最多。寺院落成後,方丈準備在寺前立一通紀事碑以示紀念,因石碑過於高大立了幾次都沒能成功。後來方丈承諾說,哪個村上的人如果能把石碑立起來,就以這個村給這座山和寺院命名。話音剛落,曲莊的民工一擁而上輕而易舉地把石碑拉了起來,從此這座山就叫“曲山”,寺院被稱為“曲山禪院”。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東阿知縣特地請太子少保于慎行撰寫了“曲山禪院”的匾額,懸掛于山門之上,使得寺院更加輝煌。事情的詳細經過,記錄在曲莊的《曲氏宗譜》中。
隨著時代的變遷,曲山禪院禪寺已於1958年大躍進時毀棄。如今的曲山已面目全非,唯有當年陳宗媯大人手植的十餘株蒼柏和清末維修寺院遺留的石碑,以及山之南麓的祭祀夯台,向行人訴說著它昔日的輝煌。
金牛傳說
過去的曲山大窪里,每到秋后庄稼收穫了。犁耙好了地,打好畦田播下小麥種就不用再管,到晚間就有金牛拉著銀砘子,給砘地,保證苗齊苗全。再後來有個精明的江南蠻子,聽說了這個秘密,就偷偷來到這裡,打算捉到它。金牛隻好在一個夜裡朝東北跑了。破了這裡的風水,金牛再也沒有出現。
在曲山後山腰大寺院下有一個平台,過去周圍村莊,不論誰家有紅白喜事,擺席需要多少套瓷器,只要頭一天來到這個地方燒上三柱香、燒上半刀火紙,把事情講清楚,第二天一早,這裡就會擺出所需要的器具,所需要的盤、碗、筷子、勺子數量不多不少。瓷器全是青花白瓷。時間久了,就有財迷的人家,常常偷偷留下只盤或碗的,結果到了後來,再燒香和禱告也不靈驗了。
相關人物
清朝末年,身為清末二品官員的陳宗媯(今魚山鎮青台鋪村人)用節省的俸祿為曲山寺院植松樹千棵,為村里修建一座學校。
陳宗媯所植下的千棵柏樹,也剩下了不到二十株。
重回視野
東阿縣魚山鎮姜韓村村民李磊在自家院子裡發現一通殘碑,這塊殘碑引起了他的注意,據文物專家介紹,這是清光緒年間的一塊祭祀碑。村裡的老人說,這塊殘碑是從曲山的一個廟裡運下來的,這也揭開了曲山的一段傳奇。
東阿縣魚山鎮姜韓村的李磊在打掃菜園子時,發現壘砌菜園的一塊石頭上有字樣,這是一塊殘碑,仔細看石碑上的字樣,好像記錄了一些重修寺廟的信息。 由於不常在家,這一發現讓他很驚喜,他告訴了村裡的老人,沒想到老人們對此卻反應平淡。家裡的老人告訴李磊,這通殘碑是從曲山上運下來的,當時是一整塊,後來村裡的人將其敲碎,用於壘砌院牆等。
據東阿縣文管所原所長劉玉新介紹,這通石碑是一塊祭祀殘碑,大概是清末光緒年間的石碑。這是一整塊石碑的一部分,從僅有的文字上可以看出,石碑上記載了寺廟的具體位置、寺廟的規模,以及寺廟破舊不堪需要重新修繕等信息。
盜墓
劉玉新說,這一帶是漢墓群,絕大多數都是石棺墓,曾出土過陶罐、陶馬、陶人。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墓室頂部都有貝殼,這說明當時這裡地勢低洼,是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近幾年來,有不少人陸續來此地盜墓。劉玉新指著楊樹林中的一個洞告訴,這就是一個盜洞。盜洞被楊樹葉遮掩,翻開楊樹葉,幾個編織袋堵住了盜洞,袋子裡都是貝殼。順著洞口往下看,洞有三四米深。據當地村民介紹,像這樣的洞姜韓村還有不少,晚上經常會有盜墓者前來盜墓。
黃河發大水
姜玉本介紹,曲山的北面原來有一座寺院,裡面有三個和尚,一個老和尚帶著倆小和尚,老和尚叫祖順,小和尚分別叫崇征(音)和崇凡(音)。寺廟有個石碑,碑上刻著“曲山禪寺”四個字。
1947年,黃河發大水,姜韓處於河西解放區,為了修石壩,山上石頭廟裡的石碑都被運到了黃河,其中也包括了“曲山禪寺”石碑,記錄寺廟修繕的石碑也被敲碎用於村民自家的建設。
開山毀寺
1957年東阿縣城修建東阿戲院,將曲山寺院所有磚木基石完全扒掉,運往縣城。寺院不復存在。
1958年大躍進時期,山上的寺廟也被毀,姜玉本印象中,隨著寺廟被毀,老和尚也離開了,離開那年老和尚有七十多歲。
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姜韓村為改善孩子上學條件,黨支部研究後在北山頭建一小石灰窯,開始開山燒石灰。用賣石灰收入蓋國小一座,大隊部一個。接著單莊公社在山東南修建石灰窯一座,開始大規模開山。至今,曾經經歷過世事滄桑的曲山整個主體已經完全開掉。
講述
在曲山一側,有兩棵挺拔的柏樹。姜玉本告訴記者,自己上國小時,就曾扛著樹苗上山種樹,後來,樹木被毀了不少,這兩棵便是僅存下來的。
姜玉本介紹,小時候,他們經常到山上割草,去寺廟玩。姜玉本說,山還存在的時候,在山頂最高處,他們見過直徑20公分,深30到40公分的旗桿窩。小時候,他們聽村裡的老人們說,乾隆下江南時途經此地,山頂最高處插了一排旗幟,旗桿窩就是那個時候留下來的。
未來規劃
目前,在魚山鎮姜韓村,只有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能夠記得起曲山禪寺的原貌,能夠講得清曲山的故事。村裡的一些年輕人外出打工,對於村裡的傳奇廟宇的故事知道的很少。村委會擔心,這段歷史會被遺忘,目前,也在組織老人們講述曲山,根據他們口中描述的寺廟繪製圖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