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解讀
暑為陽邪,性升發,其氣通於心,故易上擾心神,或侵犯頭目,出現心胸煩悶不寧、頭昏、目眩、面赤等。“升”即上升,暑邪致病易上犯頭目,亦可擾動心神。“散”即發散,指暑邪侵犯人體,多直入氣分,可致腠理開泄而多汗。汗出過多,不僅傷津,而且耗氣,故臨床除見口渴喜飲、尿赤短少等津傷之症外,往往可見氣短、乏力,甚則氣津耗傷太過,清竅失養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醫套用
暑為六淫之一,乃夏季的主氣,乃火熱所化,故暑屬陽邪。暑邪致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發生於夏至以後,立秋以前。暑性升散,耗氣傷津,乃暑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致病因素與機體反應結合,研究疾病發生髮展規律。
《素問·舉痛論》說:“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素問·刺志論》曰:“氣虛身熱,得之傷暑。”故治療暑溫病時,主要以甘寒生津,固氣益陰為主。即使有表證,亦應首用辛涼,繼用甘寒,終用甘酸斂津。另外,勿止暑之汗,暑熱請則汗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