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山夼村

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11.7萬公斤。 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

基本概況

晶山夼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2′,北緯37°03′。東鄰晶泉村,西連宮家葦夼村,南接晶山後村,北望劉家莊。隸屬徐家店鎮,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 全村耕地面積26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113戶,342人。有宮、葛、於、孫、徐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宮姓占70%。

大事記

1939年2月19日(農曆正月初十日)日軍飛機在村投炸彈1枚,炸死牲口1頭。 1941年2月18日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46年本村第一個合作社(村社)成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40公斤,總產5.5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11.7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410公斤,比1978年增長11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67公斤,總產9.1萬公斤。 1987年開始栽植蘋果,品種有紅富士、喬納金等十幾個。2002年,果園面積達到7.5公頃,產量25萬公斤。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383.3萬元,其中農業66.8萬元,畜牧養殖業274.9萬元,林業5.6萬元,其它36萬元。
第二三產業改革開放後,第二、三產業得到發展。2002年,全村第二產業從業人員32人,收入45.7萬元,其中工業37.1萬元,建築業8.6萬元。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8人,總收入59.7萬元,其中運輸業36.5萬元,商飲業14.8萬元,服務業8.4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71年建村國小,只有1-3年級,後併入下吼山國小。自建國到2002年,全村有5人考入大中專院校。 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組織村民到外地參觀學習。全村有3人獲得助理農藝師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1957年,人均糧食320公斤。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90輛,機車35輛,電話37部,彩電80台,冰櫃12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不足5平方米。自1978年以來,所建房多為磚混結構,紅瓦蓋頂,瓷磚地面,鋁合金門窗,亮堂、寬敞。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6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5年,村合作醫療站成立,村民日常用藥報銷50%。1984年,投資2.1萬元,用上電網供電。1992年,投資2.8萬元,村民吃上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4年3月,村成立黨支部,宮煥家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合作社(村社),並先後開展了反特、反奸、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10人,隨軍參加萬第戰鬥。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宮煥家、宮喜貞、宮才基、宮煥美、宮永基、宮建基、宮煥傑、宮欽玉、宮世慶。2002年,全村有黨員17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3月,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宮才貞、宮寶貞、宮才基、宮福基、宮德玉、葛洪禮、宮煥傑、宮欽友、葛洪榮、宮義基。2002年5月起,葛洪榮再任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