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緒刻洗浴

基本信息

簡介

維多利亞時代(指1837~1901年間), 英國的工業化在歐洲是首屈一指的。它的紡織工業幾乎6倍於當時的法國和美國;出口也占世界第一位。城市人口的數字是工業化程度的標誌。當時英國的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恩格斯稱它是一個"職工的世界"。經濟的發展,按說在文學藝術上應更開放,可是英國的上層資產階級為保持其高效率的剝削,對職工進行傳統的意識形態教育,文學藝術上表現得最明顯的是它的保守性。這是19世紀後半葉的英國不同於歐洲其他國家的主要方面。恩格斯於1844年指出:"英國有教養的階級對任何進步都置若罔聞,只是在工人階級的壓力下,才稍微動一動,如果以為這些腐朽不堪的有教養階級,它們每天的精神食糧也許會比他們本身要好一些,那是沒有的事。上流社會的書刊都已走向窮途末路,其內容正象飽食終日暮氣沉沉的上流社會本身一樣,是異常枯燥的。"(恩格斯:《英國現狀--評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29頁)。

了解這一時代背景有助於我們在鑑賞英國畫家萊頓的作品時,認清他所代表的學院派趣味。英國的學院派繪畫明顯地體現了保守的傳統思想:堅持以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傳統為楷模,強調古希臘精神。所謂古典主義,在英國,就是恢復自拉斐爾以來的傳統路子。這是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的主導因素。拉斐爾前派畫家們曾抨擊這種占統治地位的學院主義,他們說:"近來,畫家們都不肯自己思考,只是執意模仿拉斐爾以後的義大利畫家,踏著陳腐的舊路,而絕無沁人心脾的真實和清新。"這一位沙龍美術和學院派首領的男爵畫家萊頓,大多數作品代表著這種風格傾向。

作者

弗雷德 里克·萊頓(1830.12~1896. 1)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有聲望的學院派畫家。因在1886年被女皇冊封為準男爵(臨終前又晉封為男爵),故時人稱他為施特列頓的萊頓男爵。他所受的教育很高,在歐洲許多城市念過書。1852年去了羅馬,在那裡結識了英國著名小說家薩克雷、法國小說家喬治·桑和英國詩人羅伯特·布朗寧等。萊頓的第一幅油畫是《契馬布埃的聖母》,幾乎與義大利古代壁畫相差無幾。他是個地道的古典主義信徒。當作品在皇家美術院展出時,竟被維多利亞女皇收購了去。1858年他來倫敦,很快被捧為維護傳統藝術的泰斗。

這幅《普緒刻洗浴》(此處圖版是全畫的局部)就是一幅典型作品。 "普緒刻"(又譯普賽克)是希臘神話中傳統的人類靈魂的化身。她以少女形象展現,曾和愛神厄洛斯相戀,幾乎每晚在宮殿幽會。後因違犯愛神前約,從此找不到她所愛的厄洛斯。經過種種苦難才得以和厄洛斯重聚,結為恩愛夫婦。畫家用普緒刻這個少女形象並把她置於入浴時刻,只是為了描繪美。這種美與法國安格爾所追求的"理想美"如出一轍,別無他意。學院派長期以來所嗜好的描繪題材是展示古典的"完美"。萊頓在這裡把普緒刻處理成轉側面全裸形象,背景取古希臘風格的建築,這間浴池似乎異常寬敞。少女脫去身上的薄紗長裙準備下水。腳下襯了一塊蜜黃色的衣巾,藉以加強少女裸體的線條美。萊頓以充實的古典主義審美觀,盡情描繪了普緒刻舉臂回眸的婀娜之勢。這不僅展現了屬於學院派的藝術熱情,也展現了畫家對裸女入浴這一類傳統題材的獨特的造型想像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