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晡
būㄅㄨˉ
◎ 申時,即午後三點至五點。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國際音標 | 羅馬字 |
逋 | 博孤 | 幫 | 模 | 平聲 | 虞 | 開口一等 | 遇 | 模 | pu | po/pu |
方言集匯
◎ 粵語:bou1
◎ 客家話:[沙頭角腔] bu1 [梅州腔] bu1 [台灣四縣腔] bu1 [客英字典] bu1 [海陸豐腔] bu1 [客語拼音字彙] bu1 [寶安腔] bu1 [東莞腔] bu1
詳細解釋
(1)(形聲。從日,甫聲。本義:申時(等於現在下午三時至五時))
(2)申時,即午後三時至五時
晡時,門壞。元濟於城上請罪,進城梯而下之。――《資治通鑑·唐紀》
賀發,晡時至定陶。――漢·班固《漢書》
(3)傍晚[evening]。如:晡食(晚餐)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奔模切,音逋。《玉篇》申時也。《前漢·五行志》日中時食從東北,過半,晡時復。《淮南子·天文訓》日至於悲谷,是謂晡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