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時至晚清,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帝國的落日,折射出整個傳統文化的痼疾。本書以中國社會轉型的成敗為基本線索,以中國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時期的人物與思潮為中心,通過對晚清人物、重大事件和思潮的考察,反思這個歷史時期留給後人刻骨銘心的經驗教訓;從中國轉型的困境,追溯中西方中世紀社會的差異。
這是一部關於清末歷史人物與思潮品評的專著。全書剖析了鴉片戰爭後至辛亥革命為止的思潮與人物並旁及若干重大歷史事件。通過對晚清人物、重大事件和思潮的考察,反思這個歷史時期留給後人刻骨銘心的經驗教訓。書中嚴厲譴責了列強的侵略和欺凌。
本書初版於1992年,由海天出版社(深圳)出版,原名為《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之後兩次增訂,分別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易名為《帝國落日·晚清大變局》)和香港明報出版社(2006年,書名定為《晚清大變局》)出版。這一次添加的是作者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撰寫的《埋葬大清帝國的兩道催命符》,列為本書的最後一章。本版與初版相比,全書數字約增60%。
作者簡介
袁偉時,中山大學教授,1986—1990任中山大學中山市分校孫文學院首任院長,2008年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訪問學者。
書籍目錄
第二版卷首獻詞_001
第一章/004
中國傳統文化與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困境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社會_005
經濟自由被剝奪的嚴重後果_006
捆綁思想的鎖鏈_015
宗法專制的上層結構_023
宗法專制體系中的基層組織_028
第二章/032
從林則徐到郭嵩燾
從毀譽迥異談起_032
中國傳統愛國主義的結晶_033
近代愛國主義的發展_036
近代救國道路的探索_045
兩種類型的愛國主義_048
第三章/051
經世致用思潮與鴉片戰爭後改革的延誤_051
統治者的應變思路_051
通向“師夷長技”之路_053
“整頓”落空的緣由_059
致富路上的關隘_062
經世致用思潮的內在矛盾_067
第四章/068
魏源的改革開放思想與經世致用思潮_068
摒棄華夷之辨,倡導各國友好平等相處_068
師夷長技和改革社會運行機制_074
經世致用思潮的新高峰_078
社會文化氛圍與個人命運_086
第五章/088
從徐繼畲看愛國與投降
“投降”應有嚴格的界定_089
開放與愛國_093
排外與愛國_098
第六章/102
洪秀全、洪仁玕與晚清思想研究的誤區
洪秀全思想的特點_102
《資政新篇》與太平天國的現實_108
晚清思想研究的誤區_114
第七章/119
洋務思潮與王韜、馮桂芬、鄭觀應等的探索
從經世致用到洋務思潮_119
中西文化的比較與選擇_123
富強之路的探索_137
對和與戰的思考_142
學習西方三階段說獻疑_146
巨人與配角_147
第八章/149
西方在華人士與洋務思潮
《局外旁觀論》與洋務思潮的形成_150
甲午前的啟蒙活動_155
正確處理中西文化的忠告_160
富強之路安在_164
革新政治的勸牖_171
鼓吹思維方式的變革_180
日本模式與印度模式_185
第九章/197
曾國藩思想面面觀
曾國藩屬哪一家_197
從曾國藩看儒學如何應變_203
曾國藩有沒有“賣國投降”_213
曾國藩對中國文化的貢獻_218
第十章/243
李鴻章的是是非非
擺正個人與環境的關係_243
海防與塞防之爭的實質_244
中法之戰的是與非_250
在朝鮮陷入泥潭的原因_260
“避戰求和”的是非與實質_267
挪用海軍經費中的微妙心態和背景_275
全面腐敗怪誰人_279
從政敵的平議看三次締約_288
李鴻章的歷史地位_292
第十一章/302
千古遺恨,失足何處
西方列強扮演的是什麼角色_302
錯誤的發展道路_304
見識短淺和軟弱的領導核心_313
摧殘人才、壓抑生機的政制_318
文化封閉的必然惡果_323
第十二章/331
戊戌維新與慈禧、康有為的兩面性
從誰是罪魁禍首談起_331
愚昧吞噬了生機_334
教主與維新領袖的內在矛盾_340
建立現代文化教育制度_344
第十三章/347
張之洞與大清帝國的世代交替
近代中國罕見的道德典範_347
擺脫清流意識,參與東南互保_350
漢陽鐵廠與洋務派經濟思想的巔峰_357
戊戌維新中的表現和遭遇_368
進入中樞的悲喜劇_383
清末新政與“江楚三折”_386
教育領域新舊交替中的建樹與局限_391
中體西用與法制、政制改革關鍵時刻的恐懼_396
人治思維與制度改革的滯後_402
第十四章/404
晚清官員貪污的特點與根源
貪污受賄是晚清官場無所不在的風氣_404
制度缺陷是貪污成風的主要根源_407
改革中的無序狀態_409
專制主義的必然惡果_410
歸根到底是官本位社會的毒瘤_412
第十五章/414
清末新政與20世紀中國社會變革
最大成就是經濟自由_415
現代社會運作架構的建立_419
兩個功虧一簣說明什麼_430
第十六章/436
埋葬大清帝國的兩道催命符
黃花崗:損失慘重的孤注一擲_436
拖延政治體制改革的嚴重後果_438
踐踏法治引發保路運動_446
專制政權轉型的歷史教訓_454
主要參考書目_456
篇後絮語_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