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晉陵是鏡,原名鑄,字仲明,號誠齋。金陵先賢三國吳都亭侯尚書僕射子羽公諱儀(是儀)之後;明初有名安三者,由吳江徙武進之省岸,之後居毘陵焦塾鎮,子文山贅居焦塾家焉,今為陽湖縣人,三傳至宗立,宗立兄宗本世宗,初以布衣赴京擊登聞鼓,訴江南漕弊,天子嘉之賜鎮撫銜,以歸讐家深忌之中,以奇禍與宗立同受法時並義之;又三傳曰柄者,字養涵,有焦里聖人之目,柄子二,長烺次炎,烺無子,以炎次子奎為後,卽仲明父,時稱晚齋先生者也;為名諸生,舊邑志列儒林,娶堵氏,明大學士光化伯文忠公曾孫女。仲明讀書好古學問淵邃,著述博富邑乘采列儒林,舜山平生游衍之所,因卜葬焉結廬墓側,終身孺慕創建舜山學所講道授業,學者稱為舜山先生。
始於何始,終於何終,天地之大;
萬類幢二古人,逝矣眇茲一躬。
晉陵是鏡仲明自題
人物生平
毘陵是氏世系
宗立子:鈇(fu),字器之,號焦浦。
淮,字國賢,號沙邨。
柄,字爾持,號養涵,著有:周易廣義、自得居詩鈔、蓉亭隨筆。
烺(lang),字朗如。
奎,字玉雯,號晚齋,邑庠生,恩錫八品。著有:尚書存真、詩經復所、四書綜貫、大學古本注、儒宗象指、家禮彚通、韻集同歸、擇言集、教學編禮餘、經書字鑒、牖(you)業廣記、南華闡意、楚詞聽直、補訂寒山詩、貫珠道鳴集、赴機集農圃新書、訓子隨筆、講學語錄、太易元象、太古元音。
江蘇是姓宗譜(四維堂)
省岸焦溪統宗
安三公(一世)
諱,字不詳,配鄭氏繼鄭氏,生卒俱失考,子十一,元出文禎、文進、文德、文清、文榮,繼出文山、文質、文政、文顯、文策、文亮。相傳元末張士誠亂時,公與兄安一、安二兩公,弟安四公出避,而公至武進省岸止焉,是省岸始遷祖。
文山(二世)
字石崖,配同里朱氏,生卒俱失考,子四迅、遠、通、達,公由省岸遷徙居焦溪為焦溪宗祖。
迅(三世)
字居石,配蘆墩時氏,生卒俱失考,子二祐、祥,女一守貞,公為大房祖。
祐(四世)
字耕樂,配同里河北徐氏,繼顧氏,室側蕭氏,性慈行敏好義急公,生卒失考,子三
顧出宗本、宗立,蕭出宗道。
宗立(五世)
字民仰,號敬軒,配省岸徐氏,繼陳氏,生卒失考,才識敏達度量豁如,子二陳出鉄、
釜,女二,公為大二房。
鉄(六世)
字器之,號焦浦,配江邑吳橋吳氏,生卒失考,子一淮。
淮(七世)
一名良相,字國賢,號沙邨,配郡城徐氏,明嘉靖四年(1525)乙酉生,明萬厯十六
年(1588)戊子卒,壽六十四,側室劉氏又側室張氏。子二劉出策,張出柄,公徙居沙田支。
柄(八世)
字爾持,號養涵,配石堰謝氏奉溪女,明萬厯十四年(1586)丙戌八月八日生,清順
治六年(1648)己丑十二月十六日卒,壽六十四,子三烺(lang)、灴(hon)、炎,
女三,灴嗣兄策公還徙焦塾本鎮支。
烺(九世)
字朗如,明萬厯三十二年(1614)甲辰生,清順治十八年(1660)(辛丑九月二十九
日卒,年五十八,配劉微橋高氏,子一堂(先父卒,以弟炎次子奎嗣),女三。
奎(十世)
字玉雯,號晚齋,邑庠生以壽錫八品,清順治十一年(1654)甲午三月十六日生,清
乾隆五年(1740)庚申九月十六日卒,壽八十七。配宜興前亭堵橋氏(明大學士文忠
公曾孫女,襄臣長女,以壽賚(lai)粟帛)順治十四年丁酉生,雍正十三年乙卯卒,
壽七十九。子三鎬、鏡、鋐,女一。
鏡(十一世)
一名鑄,字仲明,號誠齋,品端行粹學養兼純,嘗就舜山墓廬講學,學者稱為“舜山先生“,清乾隆十五年督憲高河督顧先後以經學薦,十六年奉旨徵授翰林院經學不就復,奉旨獎以匾額,督憲黃送至純修額邑憲聖送力敦善行額,光緒四年督撫學三憲彚奏,奉旨準予建祠立坊春秋祭典事行采載邑志,光緒五年浙江學憲黃又送志希曾閔額,光緒十二年武進憲金為刊年譜行世,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癸酉六月二十三日生,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己丑二月二十四日卒,壽七十七,葬舜山書院後潛心閣,配江邑高灣陳氏(俊揚女,康熙三十一年壬申生,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卒,壽七十六,葬舜山墓廬),子四洙、昌囝(jian)、沐、潮(昌殤),女二。有行述。
是鏡子嗣
洙 十二世 / 鳯梧 十三世 / 光烈、光熙、光煦 十四世 / 佩蘭、佩莪、 佩萸 十五世。
沐 十二世 / 榛 十三世 / 光燾(tao)、光照、光炳 十四世 / 佩芝 十五世。
人物經歷
【是仲明先生傳】
先生字仲明,號誠齋,三國吳尚書僕射都亭侯儀之後。
明初有名安三者,由吳江徙武進之省岸,子文山贅居焦塾家焉,今為陽湖縣人,三傳至宗立,宗立兄宗本世宗,初以布衣赴京擊登聞鼓,訴江南漕弊,天子嘉之賜鎮撫銜,以歸讐家深忌之中,以奇禍與宗立同受法時並義之;又三傳曰柄者,字養涵,有焦里聖人之目,柄子二,長烺次炎,烺無子,以炎次子奎為後,卽先生父時稱晚齋先生者也,為名諸生,舊邑志列儒林,娶堵氏,明大學士光化伯文忠公曾孫女。
謹於閫教先生時,體色純青,精覃神穎,識者異之。年十七為詩歌樂府與醫士楊蒼霖相唱和,楊好狎妓,私以先生詩示妓,妓請一見,邀先生訪友,啟戶見麗姝疾趨而遁,自此與楊絕,後楊喪明旋沒先生周其妻子,與伯兄鎬師事澄江楊太素,先生斐文教以靜坐讀書專心為己之學,遂棄舉業立日記驗消長課徙至。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位者安其所育者遂其生,俱流淚不止,其學端極於孝,嘗曰盡仁之功仍不外於盡孝,事親之至卽所以事天。與人論學曰吾輩之學當先其所亟,而能所不能,斯為有用。又曰能知天親一本處用功,則無往而非天無往而非親也,出王游衍無往非天出言,舉足不敢忘親無往而非親也,又曰吾心虛處卽天一呼一吸,與鼻息相出入,卽與上帝相陟降,築書院舜山講學其中,是時澄江有克復會太素主之,錫山有復七會顧俟齋主之,驥江有躬行會楊恆齋、緩齋、黃省齋主之,其餘則為學會,三大會赴者恆數百人,學會赴者亦數十人,先生往來講習無虛月,與平陵黃錫宬醇齋為畏友,其自言曰某自甲辰至辛亥與黃兄過從,俱著力於毋自欺彼我各有所得,洵月異而歲不同也,或問自欺之目,先生曰善知而不為為而不力,不善知而不改改而復行。
塘灣石桌(肉木)齋年最長,從太素游在師友閒而於先生為忘年友。庚申九月晚齋先生卒,先生痛絕者數四旣葬遂廬墓以居,初覆箬篷,一夕為大風所飄簔笠坐巨石下,淚痕染石皆成血紋,門弟子為搆屋黃郡伯永年過訪作墓廬記,居廬時咯血終夕不止,長子洙婦顧氏晨夕以湩令夫手進冬夜大寒,洙自焦塾以瓦壺注乳遺父山中積雪沒脛,一跌仆地失乳壺所在,旣明於磴旁得之乳猶存也,人以為孝感所致。伯兄晚年進德書牘往還稱為舜山先生,先生見之惶駭請勿復爾,伯兄曰此由於衷非可強也稱如故。
江蘇學政尹公會一慕先生名撤儀從訪之山中兩疏薦先生學行會。 詔舉經學大學士高公斌河道總督顧公琮交章舉先生以應先生堅臥不起,海寧陳相國世倌罷相,南踵問途於秦少宗伯曰:過常郡而不見是先生,豈不抱憾終古,徒步登山拜晚齋先生墓,自此名日盛,忌者亦日益甚,邑令聖寶以無行不見答於先生,令恨之先是季弟鋐嗜博與伯兄戒之不悛,先生跪密室中自責至是令誘之列款誣先生守令至山移所著書去卒無以罪先生,後郡守宋公楚望命捐書院,移建郡城為龍城書院,有述令謗書於先生者,先生怡然曰:誠然當自反事白重建書院講學如初。卞生景純者,澄江東鄙人也,尚俠好二氏後稍悔悟,長於先生二年,而請師事先生鑒其誠誨之曰:汝今日為學,不啻死而復甦,以甦名齋可也,又貽之書曰:旣篤志向學,當如龍養珠、貓捕鼠、雞抱卵、鼈望生螟蛉之祝青蟲,心相戀情相依精神,相結寤寐飲食與之,為一方有見羹見牆,參前倚衡之效,遂為先生入室弟子;時宿遷陸迪、上海張朂(xu)、金壇袁光孝、丹徒畢桐、溧陽黃孝朴、江陰曹汝夔(kui)、張敬立,無錫錢心儆(jing)、顧時乘,宜荊則有路應麟、羊中煇、吳炯、吳煜、唐夢訪鹹先後請受業兼講經世之學或問制民恆產,先生曰:或限或均或井,因時因勢因地而施,問政曰:當叢脞(cuo)時宜疏瀹(yue)毋壅塞,宜澡雪毋昏倦,事事謹始慎終斯已矣,論賑饑曰:旣無良法又無實心,真正饑民未必均受其福,凡事必先有成法,然後審行庶幾無弊。乙丑先生年七十七,往梁溪修整其(共)學山居,得疾歸山居,本俟齋築以居其師,而遠近來會復七者也,俟齋晚年以歸楊氏漸頹廢至是先生始興復之,與錫山諸老仍舉會其中秋疾益劇,至九月二十四日卒,未卒前夢訪與敬立、朂等至山為講堯典一篇及論語十五志學章中庸道不遠人章,取各篇之節次詳說之,又講雜卦大過顛也,八卦不反對之,故以姤(gou)一陰初生為禍機之萌,以夬(guai)一陰未去為思欲之累,兩卦是學易切要大過顛也,尤為學易用力切要處,蓋先生之學於易理尤深,故疾甚猶舉以相朂雲,所著書有雜卦圖說聖學指南三卷,晞顏錄孝經圖頌道南學約。
配陳氏有賢行,子三洙、泗(沐)、潮論曰:嗚呼謗燄之可畏固如是哉,先生以明體達用之才,天爵自貴,亦可惡於人而謗之罪之,之不容已若斯之甚哉,原其故始於睚(ya)眥(zi)之怨耳,然而難發家庭親而易信流俗不察,從而和之覆盆至今吁可怪已。金吳侯瀾喜讀儒先書會令武進求先生遺書,得張敬立所撰年譜,則先生之言犁然具在,閒眎(shi)予為論列之庶幾,先生之道積晦百數十年之久者,自此大明於後世,則侯表章之功也。敬立有曰:有范彥卿者隱君子也,先生年三十二往謁之,呼先生而言曰:是某何遠近聲積之籍籍也,吾疑之孔子聖矣,喟然嘆曰莫我知也,夫巳而曰:知我者其天乎,蓋知己之難如是故古之君子遯(dun)世而不見,知惟遯世不見知所以為君子,先生每想斯言輙(zhe)為悚(song)懼,嗚呼以先生之盛德,不幸而蒙謗至此,彥卿之言真有味哉。
光緒十二年(1886)秋七月元和柳商賢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