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望海樓位於昭通城南郊鳳凰山腳下,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恩安縣知縣沈生遴建。1983年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鹹豐年間,望海樓毀於兵燹。光緒年間,邑紳楊履乾倡議並籌資重建。樓門題寫楹聯:“萬千氣象滿垌野,楊柳樓台接鳳凰。”2010年再次修繕完工後,“昭陽八景”之一的“恩波蜃影”再次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市民的面前。有關歷史
望海樓,位於昭通市南郊鳳凰山西麓,距城約2公里,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恩安縣知縣沈生遴建。
在清代任職昭通的府縣官員中,沈生遴是一位讓人懷念的縣太爺。《昭通志稿》記:“乾隆二十一年知恩安縣事。興修閘壩,講求水利,又親定蓄放條規,民遵行。昭通田畝之獲水利,公之力為最多也。四鄉均有俾,紀其政聲。”——非溢美之詞,兩百餘年後的今天,昭魯壩子的芸芸眾生仍或多或少地享受著沈知縣的餘蔭。自乾隆十九年起,昭通連續幾年大旱,農桑不興,民生艱難。沈生遴,便上山下鄉,走訪老農老圃,現場踏勘尋求緩解旱情、改善農業灌溉的辦法。翌年,一項工程付諸實施並順利竣工:在龍洞增建一座“廣儲”閘,在橫貫昭通壩子的“利濟河”上修了十八座閘壩,合理分配水源,調節豐歉,完善渠系,提高灌溉效益。
在十八道閘壩中,有一道“留余閘”,渠道網路10餘里,埂長一百四十丈,“為附郭眾流所歸,一郡之關鎖。”因其地位至關重要,設專人管理,培修堤埂,植樹保護,為“障蔽南方火星”,據勘輿、鳳水家言,又在閘埂上建了一座樓。樓不高,三層,氣勢也並不十分巍峨,但四周有山、有水、有長堤柳煙、有萬畝田疇,相映生輝,便也有了卓然大觀的勝景。歲月如歌,二百多年前“勝景”到底如何?當代人只能不無遺憾地到書上去領略。《昭通志稿》載:“平疇萬頃,映日疏風,水光瀲灩,”故名“望海樓”。後來,雲南總督愛星阿到了昭通,也去看了留余閘、望海樓,這位大人一心要巴結皇上,便把望海樓改成“恩波樓”。意思很明白:聖皇天子,恩澤四海。這留余閘、這望海樓,能不銘刻聖皇天子的恩澤,垂之久遠?改是改了,匾額也換了,也寫到了書上,可老百姓不接受,兩百多年來只認一個望海樓。嘉慶時享譽雲南詩壇的魏定一以《柳閘含煙》為題,留下了一首七律,詩云:鳳凰山下沛恩波,春煦秋蔭變態多。翠水盈盈搖古柳,香風習習長嘉禾。樓如海市煙千縷,渚傍漁舟雨一蓑。有客樂山兼樂水,時時樹底聽謳歌。鹹豐年間,望海樓毀於兵燹。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邑紳楊履乾以望海樓是昭通風物勝景,前賢遺韻,正可重興後世,教化風欲,倡議重建。知府張賡、邑商李耀庭、翰林謝履莊等支持,籌資重建,並在樓前增設屋宇,添置迴廊,護以圍牆,樓前東西兩橋上修蓋亭子,四圍培植花木。望海樓又成為山色清幽,花木成蔭,小橋流水,蔚然深秀的好去處。樓門題寫楹聯:”萬千氣象滿垌野;楊柳樓台接鳳凰。”謝文翹以《恩波蜃影》為題,寫了一首五律,云:空濛含蜃氣,煙雨此登臨。倒影飛甍漾,微波落漲深。梅黃宜倚笛,稻綠喜穿針。嗣茸欣同志,清樽我尚任。又題一長聯,云:蜃影漾清波,暇日選勝登臨,右看鳳翥,左拂稻香,風景足留連,萬戶黎元欣樂歲;烏蒙征軼事,斯樓沿時隆替,載詠輦飛,重賡矢棘,規範艱締造,一家甥舅溯良緣。“恩波蜃影”被列入“昭通八景”,風光一時。
乾隆二十五年始建望海樓,有沈生遴撰《恩安添建蓄水閘壩碑記》,記述恩安縣建置後興修水利和墾殖情況,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可惜有半截斷失。光緒年間重建望海樓,有知府張賡《重修恩波樓碑記》,謝履莊《恩波樓續記》,追懷歷史,記述修建經過,閘述以風物寓教化、保存歷史文物並光大其昌的觀點,今天讀來,仍不無教益。
張賡在碑記中說:“古豪傑慷概負奇氣而或不見許於當時者,士君子文章負盛名而或無表見於後世者,蓋名者,實之賓,為天所珍惜而為人之所難得。自古名即盡人所圖顧,中傳或不傳者,則有不幸也。今茲樓之見重於昭也,豈非以其人哉?……然則是樓也,非獨壯出澤之觀,將以振起斯人之志氣,且使繼沈君而至者,肖規曹隨而勿墮其舊也,則斯樓所繫於昭,非淺鮮……”謝履莊“續記”中也有一段警示世人的文字:“今諸君子之作斯樓,經營慘澹,不遺餘力,一任毀譽之交乘,卒能不怨憚勞以蕆厥事,所謂有志者事竟成者,非耶。余尤願後之賢父母,以夫吾郡之有心於桑梓者,善繼前征,恢張而倍護之,俾斯樓之興,永永無替。則吾郡文物之番盛,氣象之光昌,必有日上蒸蒸者……”
望海樓不但是昭通的風物勝景,也是中共昭通地下黨早期革命活動的紀念地。1929年初,受中共雲南省工委的委派,省工委委員到昭通傳達省工委《加強農村工作的指示》,傳達會議就在望海樓內舉行。此後,中共昭通地下黨的同志常以郊遊為名,到望海樓進行工作聯繫。
一樓閱百年風雨,古郡寫千秋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