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無義戰[漢語詞語]

春秋無義戰[漢語詞語]

《春秋無義戰》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 春秋時代沒有合乎義的戰爭。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 (1)不相征也。“ 相對於孔子的“春秋筆法”(文章用筆曲折而意含褒貶的寫作手法)而言,孟子的“春秋無義戰”更加客觀。周天子之下,各諸侯國紛爭,又何來“義”之說?

作品原文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 (1)不相征也。”

作品注釋

(1)敵國:指地位相等的國家。“敵”在這裡不是“敵對”的意思。

原文翻譯

孟子說:“春秋時期沒有正義的戰爭。交戰的兩國,一國比另一國要好一點,這樣的情況倒是也有的。所謂征,是指大國討伐小國,同等級的國家之間是不會相互討伐的。”

作品賞析

“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其實,孟子的思想依然是來自孔子。孔子在《論語季氏》中已經說過:“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就是春秋時代了。

戰爭的確是和政治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確有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之分。但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衡量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標準主要是看是否符合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

“春秋無義戰”反映了孟子的“和為貴、民為貴”的思想。戰爭最大的受害受苦者是百姓。

今天看來,何止是“春秋”時代“無義戰”,縱觀幾千年的歷史,義戰何其少呀?“一將功成萬骨枯”,百姓更是流離失所,生靈塗炭。

今天,我們更加尊重生命,尊重人權,讓人類永遠遠離戰爭!永遠和平!

作品出處

《春秋無義戰》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 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 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