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代春日行1
獻歲發2,吾將行3。
春山茂,春日明。
園中鳥,多嘉聲4。
梅始發,柳始青。
泛舟艫5,齊棹驚6。
奏《采菱》7,歌《鹿鳴》8。
風微起,波微生。
弦亦發,酒亦傾。
入蓮池,折桂枝。
芳袖動,芬葉披9。
兩相思,兩不知。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代:擬,仿作。春日行:古樂府屬《雜曲歌辭》。
獻歲:一年的開始。
將行:將要出遊。
嘉聲:美妙的聲音。嘉,美好。
艫(lú):船。
棹(zhào):一種槳。
《采菱(líng)》:曲名。江南菱熟時,男女相與採摘,作歌相和。
《鹿鳴》:指《詩經·小雅》中的《鹿鳴》篇,是宴客的詩。
芬:指香氣。
1.代:擬,仿作。春日行:古樂府屬《雜曲歌辭》。
2.獻歲:一年的開始。
3.將行:將要出遊。
4.嘉聲:美妙的聲音。嘉,美好。
5.艫(lú):船。
6.棹(zhào):一種槳。
7.《采菱(líng)》:曲名。江南菱熟時,男女相與採摘,作歌相和。
8.《鹿鳴》:指《詩經·小雅》中的《鹿鳴》篇,是宴客的詩。
9.芬:指香氣。
白話譯文
新春始發,來到郊野遊逛。
春天的山林豐茂,春天的太陽明亮。
園中鳥兒,啼鳴宛轉多么動聽。
梅花剛剛綻放,楊柳剛剛轉青。
泛舟江上,齊舉槳、船兒晃、令人吃驚。
奏起《采菱》曲,唱起《鹿鳴》歌。
微風輕吹,水上微波泛起。
撥弄琴弦,斟滿酒杯。
進入蓮池,攀折桂枝。
揮動艷麗的衣袖,撥開芳香的葉子。
兩處相思,兩不相知。
作品鑑賞
這首詩的前八句寫陸游之樂。詩人將出發春遊,眼見百草綠縟爭茂,萬木欣榮葳蕤,千山萬嶺都披上了青春的綠裝。光明燦爛的春暉,灑滿綠色大地,煥然成彩,暖氣融融。園林中到處鶯聲燕語,鳴聲清脆,仿佛一曲曲悅耳動聽的春歌。紅梅在春風中第一個競先怒放,向人間報告春的信息。含煙惹霧的楊柳枝條,已紛紛插出嫩芽,漸漸由黃轉青。春天帶來的一切,都那樣新鮮明麗,生意盎然。
接下去的八句再寫水游之樂。春遊的人們來到煙波浩渺的水上,盪起了龍舟畫舫;他們整齊地舉起槳片(棹),使勁地劃呀劃呀;船兒飛快地在水上滑行,水鳥被驚得撲翅飛向兩岸。人們不禁心曠神怡,逸興遄飛,在船上奏起了江南的《采菱曲》,音調流轉柔婉;時而又唱起古老的《鹿鳴》歌,情韻和雅古樸。和煦的春風吹皺了一池春水,泛起層層漣漪;大家在弦歌聲中頻頻舉杯祝酒,盡情痛飲。“入蓮”四句則側重寫女子的水游之樂:她們盪開雙槳,時而沒入一片荷葉田田的池中,時而又傍岸攀折那尚未開花的桂枝。隨著她們透著香氣的羅袖頻頻揮動,船兒便輕快地前進,那些芬芳的水草葉子紛紛地向兩邊倒伏讓路。
最後兩句寫春遊中的青年男女彼此產生了愛慕相思之情,這是一種隱秘微妙的心理狀態:兩方都鍾情於對方,又都不知道對方同時也在相思之中。當然,雙方情根既已萌發,早晚必將破土而出;兩顆內在熾熱而外表封閉的心,早晚也將互相撞擊、彼此交流:或明媒提親,或幽期密約,或大膽私奔。這些往後的行動和結果,留下了豐富的懸念和想像的餘地,即“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此詩結尾的妙處,即在於此。
此詩通篇三言句法,這最早源於民間謠諺。如《述異記》載吳夫差時童謠:“吳宮秋,吳王愁。”《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引古諺:“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然魏晉以來,文人詩中三言者殊為罕見,因而此詩彌顯別具一格,足見鮑照善於學習民歌形式並加以提高。這種通首三言,隔句押韻的歌行,具有句短拍促,節奏明快,聲情駘宕的特點;與春遊行進的步伐,輕舟盪槳的節奏,男女歡娛的氣氛,以及整篇歡樂明快的詩情,恰好十分和諧,達到了聲情與詞情的完美統一。
意境優美,脈絡錯綜,也是此詩的一個顯著特點。前八句寫陸遊春景,移步換形,重在聲色渲染,突出明媚璀璨的良辰美景,是景中含情;遊人雖在活動,然景物則處於靜態。“泛舟”以下十二句寫水游之樂,一句一個動作,搖曳多姿,重在突出弦歌樽酒的賞心樂事,是情中有景;船動,人動,景動,則全然動態描寫。至結尾二句,重下兩個“兩”字,則將男女、水陸總挽作結,余意優遊不竭。全詩洋溢著濃郁的詩情畫意,顯出俊逸的風格。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描寫春天男女青年春遊外出相互嬉戲的詩作,詩人目睹男女青年嬉戲過程,有感而作,具體創作年間不詳。
作者簡介
鮑照(約415~466),南朝文學家。字明遠,劉宋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西南)人,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貧賤,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頊作亂,照為亂兵所殺。他長於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鮑參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