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夕輕雷落萬絲,

霽光浮瓦碧參差(cēn cī)。
有情芍藥含春淚,
無力薔薇臥曉枝。
解釋
翻譯

一聲輕雷過後,頃刻落下了如絲般的春雨,
雨過天晴後屋頂上的琉璃瓦如碧玉般浮光閃閃。
雨後的芍藥如惆悵的女子含著點點淚珠,
雨打後的薔薇,也似乎綿軟無力,其實枝條正悄悄攀枝蔓延著。
詞語解釋
萬絲:指春天的細雨。
霽:雨過天晴。
瓦:琉璃瓦。
碧:碧玉。
碧參差:指琉璃瓦浮光閃閃,猶如碧玉。
芍藥:草本之首,與牡丹形似。
臥:攀枝蔓延。
點評鑑賞
《春日》這首七絕描寫夜雨初霽的春天庭院的景致。絲,喻雨。浮瓦,晴光照在瓦上。雷是“輕”的,雨如“絲”般,春雨的特色詩人只用兩個字就揭示出來了。那碧綠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乾乾淨淨,晶瑩剔透,猶如翡翠,瓦上還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輝映下,浮光閃閃,鮮艷奪目,令人心曠神怡。
無力薔薇臥曉枝,也有的版本寫作“無力薔薇臥晚枝”。芍藥,牡丹。春淚,雨點。芍藥亭亭玉立、薔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淚”之態、“無力臥”之狀。
詩人捕捉到春雨“萬絲”的特徵,把鏡頭的焦點對準了庭院一角,攝下了一幅雷雨後晴春曉日的精巧畫面。通過對偶形式,擬人手法,襯托庭院的華麗,描繪了芍藥和薔薇百媚千嬌的情態。
《春日》因其體物入微,情致蘊藉,通篇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統攝全篇,雖不露一“愁”字,但可從芍藥、薔薇的情態中領悟,又曲折隱晦的反映了詩人由於對宦途命運艱險的恐懼,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秦少游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是北宋時候著名的婉約詞派大家。他的詞多寫男女情愛和身世感傷。他的詩也寫得很不錯;但是,從內容和風格說,一樣“詩如小詞”。還有,南宋敖陶孫也說過:“秦少游(詩)如時女步春,終傷婉弱。”
《春日》就被金代的文學家元好問譏為“女郎詩”,因為它格調比較柔媚。元好問對秦觀的糜弱艷詞極盡貶抑,他批評秦觀“春日“說“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
柔媚也是一種美,經過風雨的芍藥和薔薇,好似兩個嬌弱的女郎,一個飽含淚水,一個醉臥曉枝。以“春淚”喻水珠,以“臥”字象徵“無力”,用辭工穩而又自然,非經鍛鍊不能達到如此的水平。
元好問對於秦少游“女郎詩”的批評,其實是受到了前人的影響;有一次與他的老師王中立討論如何作詩,老師舉例秦少游《春雨(日)》詩云:“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晚枝’,此詩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葉大梔子肥’之句較之,則《春日》為婦人語矣。破卻工夫,何至學婦人?”
中國的詩歷來以比興著稱,以物喻人,以物喻情,以物言志,詩品即人品,看其詩,即能推測其為人,這就是中國詩詞的獨到之處。所以有人評說,在女人堆中廝混必對秦少游濃詞艷曲愛不絕口,其寫詩也無非是對風花雪月,春秋美景一枝一葉的哀怨,時而如頤氣指使的貴婦,時而為蕩婦,時而又如怨婦,總脫不了婦人之形;心繫民生、國家,必把杜甫、辛棄疾詩詞印記於心,其詩必是醉里挑燈看劍;大江東去,浪淘盡……這類豪情沖天的情懷。這或許有些偏頗,但不能不承認詩詞對人的陶冶作用。
(《趣味念歌詩》,黃德展)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市)人。北宋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初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蘇軾薦為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稅,徏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其散文長於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於抒情,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代表作為《鵲橋仙》(纖雲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雲)等。《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臭腐為神奇”的名句(見《蓼園詞選》)。《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稱做“天生的好言語”(《能改齋漫錄》引晁補之語)。張炎《詞源》說:“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卷四四四。有《淮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