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覓句圖

春山覓句圖

《春山覓句圖》作於1947年,張大千的仿古寫生山水就在這一年進入了一個高峰期。這其中也有值得品讀的大師故事自抗戰勝利後,北方的書畫市場上充斥著戰後散出的古代名家書畫,大千因緣際會陸續收藏了一批北宋重要名跡,如《江堤晚景圖》、《瀟湘圖》卷等,期間,他臨仿了大量董巨派佳作。《春山覓句圖》即師法董源,在這件作品中,不僅可以看到大千出神入化的摹古功力,且可以感知其“變其法以適意”,借古人章法作自己畫的超然藝術能力。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春山覓句圖 春山覓句圖

作品名稱:《春山覓句圖》

作 者 :張大千

類 別 :中國書畫>繪畫

創作年代: 1947年作

尺 寸 :76×29.5cm

款識:空谷跫然慕足昔,雲峰杳渺接青禽,立霜絳雪松根路,何事遠車載道心,丁亥夏五仿董元筆,蜀郡張大千

鈐印:張爰之印(白) 大千居士(朱)

創作背景

春山覓句圖 春山覓句圖

自抗戰勝利後,北方的書畫市場上充斥著戰後散出的古代名家書畫,大千因緣際會陸續收藏了一批北宋重要名跡,如《江堤晚景圖》、《瀟湘圖》卷等。從敦煌回成都後,直至1949年底赴香港避戰暫居,大千這一時期的山水主要著眼於北宋大家的雄偉風格,尤其沉浸於董巨派的作品至深,他臨仿了大量董巨派佳作,如巨然的《秋山問道》等。此階段無論是臨仿之作,還是自作的青城、峨眉等寫景山水,均受董巨派影響很大,此幅作品即為師法董源。畫面取五代宋初山水典型的三遠式構圖,不過在總體景物的布局上亦可見西方風景畫中的透視法。遠處峰巒疊嶂,山峰形狀奇特,氣勢溫和厚重,與荊關派石體堅硬、氣勢雄強的畫風有所不同。中部為山間谷地,殿閣屋宇在霧氣的瀰漫中依次遠去,稀稀落落散布在山坡上。畫面下段雲嵐繚繞,緩坡雲樹漸疊,雲畔嘉木蔥蘢,小徑蜿蜒遠引,一位高士臨崖獨立,似有所思。整幅意境高妙流露出一種高士隱居的悠閒逸致。在畫法上,遠山以淡墨和以少許石青、石綠等,以長披麻皴、牛毛皴和解索皴層層擦染,再施以破點、攢點等筆法點苔,苔點有大有小,有濃有淡,或疏或密,點的十分沉著利落,呈現出一種青苔密集、嵐氣渾厚的景象。山頭轉折處疊以數塊不甚明晰的礬頭,用淡石青色和水墨寫出,以表現出土質山巒的渾厚質感。樓宇以細筆勾之,敷以淡淡的赭石,並未過多刻畫建築之細節,合乎尺度,比例恰當,線條沉穩精準。坡岸、山腳的松樹高大直立,偃仰多姿,頗得清趣。松樹亦以精細的筆法畫出,與山巒的粗率形成對比,樹幹以墨筆勾勒,赭石敷色,枝椏曲折,頗有生動之致,根根松針,事無巨細,描繪精謹。近處岩石坡岸以淡墨皴擦,石綠敷染,純度較高的色調使前景與後景拉開空間距離。點景人物線條亦十分細緻流暢。整幅平淡簡遠,筆墨溫潤,色調清新,令人幽情思遠,如睹異境,頗得董源畫意,而在章法的布置和筆墨、色彩的運用上又融匯了自家之法。大千摹古功力出神入化,時而分毫不差的形臨,時而移花接木的背臨,能做到“變其法以適意”,並不亦步亦趨,而是借古人的章法作自己的畫,此作頗可見一斑。

作家簡介

張大千 張大千

張大千(1899-1983)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畫大師。他在創作上的卓越成就,與他的淵博的學術修養,深厚的生活積累以及他廣結師友,裁長補短密不可分。除繪畫外,他對詩詞,古文,戲劇,音樂以及書法,篆刻,無不涉獵。並先後與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溥儒,於非廠等國內各名家及外國大師畢卡索交遊切磋,功力自不一般。張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徑署“蜀人張大千” 。生於1901年,卒於1984年,四川內江人。張大千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痴”的二哥張善子的薰陶指引,並從名師曾農髯,李梅庵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鑽研,獲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

張大千是天才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於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 ,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可貴之處,是技法的變化始終能保持中國畫的傳統特色,創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