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劇情
真相與幻想之間的界限是什麼?感官是否能助我們認識世界?影片用一個攝影師的故事,鋪開了
一系列哲學、心理學的問號。
主角是攝影師托馬斯(戴維·海明斯 David Hemmings飾),某天他在公園裡抓拍到年輕情侶的系列照片,出人意表的是,照片中的一個女子簡(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Vanessa Redgrave飾)竟然不惜一切代價要回她的底片。這讓托馬斯非常疑惑,他相信這張照片許是拍下了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果然,他把照片放大後,看到了一具屍體和一個拿著槍的人。
一樁謀殺案的雛形在托馬斯腦中展開。他前往公園尋到了屍體,但沒有人肯相信他的推測,朋友們不願意和他一起調查這是怎么回事。第二天,當托馬斯再次來到公園,發現屍體已經消失無蹤。只剩下一群人進行著一場虛擬的網球賽,打著並不存在的的網球。
基本信息
片名:放大
中文片名:春光乍泄
語 言:英語
字 幕:外掛 英/法/西 字幕
色 彩:彩色
聲 音:Mono
片 長:111min
分 級:美國:Unrated /瑞典:15 /英國:15 /葡萄牙:M/12 /澳大利亞:M /芬蘭:K-16 /加拿大:14A /英國:X /義大利:
國家/地區:義大利 / 英國
對白語言:英語 / 義大利語
發行公司: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上映日期:1966年12月18日 美國
幕後:本片獲得1967年第20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Jane | 瓦內莎·立德格拉夫 |
The Blonde | Jane Birkin |
Himself with The Yardbirds | Jeff Beck |
Ron | Peter Bowles |
Antique Shop Owner | Susan Broderick |
Bill | 約翰·卡斯特爾 |
Mime | Claude Chagrin |
Mime | Julian Chagrin |
Thomas' Receptionist | 周采芹 |
Himself in the Yardbirds | Chris Dreja |
Thomas | 大衛·海明斯 |
The Brunette | Gillian Hills |
Shopkeeper | Harry Hutchinson |
Fashion Editor | Mary Khal |
Waiter | Chas Lawther |
職員表
導演 | 米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 |
編劇 | 米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Julio Cortázar、 Edward Bond |
電影評價
這部備受推崇的電影被追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多人看不懂它的內涵,但事實上,這是一部沒有拍攝完成就剪輯的電影,卻意外地成了一部偉大的電影。
以下是電影上映之後一名演員寫給一位記者的信,這封信可以說是這部電影最有趣的評價。
親愛的艾伯特先生,
一位朋友最近給我寄來了您在1998年11月8號刊的《丹佛郵報》上發表的關於電影《放大》(Blow-Up)的專欄文章。作為參與過那部電影的一名演員,我猜您會有興趣想知道這部電影拍攝幕後的一些故事(或者實際上說它不是拍攝出來的)。您在專欄里聲稱它是部傑作,對此我並不想表示異議。但它也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而且它提出了一個迷人的問題:電影成品的“藝術性”有多少是故意抑或偶然的成分。
我叫Ronan O'Casey,在影片中扮演瓦妮莎·雷德格瑞夫(Venessa Redgrave)留著灰色頭髮的情人。安東尼奧尼、托尼諾-格拉(Tonio Guerra)和愛德華-邦德(Edward Bond)合作編寫的劇本講述的是一個有計畫的謀殺故事。但是那些描述這個謀殺計畫及其後果的場景——與瓦妮莎,莎拉-米爾斯(Sarah Miles)以及與瓦妮莎合謀殺害我的新情人這些場景——並沒有拍攝出來,因為影片嚴重超出預算。
影片本來的故事是這樣的:年輕的情人帶著手槍,趕在瓦妮莎和我之前到達倫敦的Maryon公園,躲在草叢裡等待我們出現。我開著新的深灰色捷豹車去接瓦妮莎,然後在倫敦兜風——這樣安東尼奧尼就有機會把這座滿是搖擺時髦氣的六十年代之都和卡納比大街拍攝下來——這裡可是披頭士、瑪麗官(Mary Quant)和滾石樂隊風光過的地方。我們停下車,我給瓦妮莎買了塊男性手錶,她到影片結束都一直戴著。然後我們手牽手走進公園,不時停下來親吻對方(我真走運)。在公園的中央,瓦妮莎緊緊地擁抱我,然後來了個長吻。而她也發現了她的新情人就躲在角落裡。他朝我開槍(可憐的我),然後兩人逃離公園並企圖開車逃跑。她的情人看到漢明斯手裡拿著相機時,擔心計畫敗露,因為他手上可能有她的照片。而事實也的確如此。
這些場景通通沒有拍。影片還有其他場景,比如說莎拉-米爾斯和格洛弗(Glover)的一些鏡頭也沒有拍成。莎拉甚至不願意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演員表里,因為到最後她出現的鏡頭極少。影片裡也有些與謀殺情節有關的場景,但卻搞得觀眾百思不得其解。比如有一場瓦妮莎和漢明斯在咖啡館的戲。一名年輕人向她走進,發現她和漢明斯在一起,然後就跑了。那個人就是格洛弗。這場戲對觀眾而言完全是突兀、神秘的,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個人是誰。
你在文章里說安東尼奧尼拍這部電影時肯定很開心。這么說沒有錯,至少在他大手大腳把預算花光的時候是這樣子。劇組人員曾經花了好幾天,目的僅僅是把路面油成深灰色。還有那個著名的從一排房子一直拍攝到山頂一個奇形怪狀的神秘霓虹燈的慢鏡頭(由布景組設計)。房子是有人居住的,但安東尼奧尼不喜歡它們的顏色。於是他吩咐劇組給房子重新上色,那些居民開心死了,但製片人則氣得爆炸。
這部片的製片是卡洛-龐蒂,那時候他在忙著給另一部電影當製片,所以推遲了來倫敦的時間。他來了之後,非常生氣,說:“媽的,米開朗基羅,就拍到這裡了!”拍攝就此停止,劇組返回義大利。安東尼奧尼用那些拍好的膠片剪出這部所謂的“神秘”、“謎一般”的作品。它當然神秘啦,拍都沒拍完!
當然,安東尼奧尼即使完整地把這部電影的劇本拍攝完,也可能剪出同樣的成片。它的不完整實際上反映出安東尼奧尼對把玩幻覺和現實的偏好。但在當時,他給人的感覺就是耍了那些對他大肆吹捧的觀眾和評論家一把。只有一個例外,來自《明鏡》周刊的一個記者採訪我,之後把題目定為“死人站出來說話”。他不停地說:“這部電影沒有任何意義——沒有敘事線索,沒有情節大綱!”沒有日耳曼人所說的現實主義,完全不合邏輯。
這部片能八卦的趣事還有另外一件。你應該記得漢明斯在很大卷反光彩紙上給兩位女模特拍照的場景。這個鏡頭可謂30年後莎朗-斯通在《本能》里那驚鴻一露的鼻祖。其中一名模特簡·伯金(Jane Birkin)下體打真空上陣,不小心在鏡頭前露了下體。這個鏡頭在1969年被大肆炒作。全美國的男人們排隊爭相一睹這個暴露鏡頭。
多年以後我在羅馬影城再次遇到卡洛-龐蒂。他帶著挖苦的語氣告訴我所有歸還的200多個母盤裡都少了那么幾寸。每張母盤裡簡·伯金露陰那一小段都被放映師給剪掉了。因此所有慕這暴露鏡頭之名而來的男性觀眾其實只是在意淫(並不能看到那個鏡頭)。
能出演這么一部電影著實讓我激動,和瓦妮莎演對手戲,導演是安東尼奧尼,即使最後只保留了我的一場吻戲和扮死屍的戲。但是我寫這封信的目的並非要替一名心存不滿的演員的算舊賬——而是反思我們要準確地判斷藝術的意義及藝術家意圖是多么困難的事情。真相是多面的,特別是就每秒24格的藝術而言(指電影)。安東尼奧尼是名偉大的導演,你所說的《放大》的偉大之處也許並沒有錯。我只是希望不要有人對它蓋棺定論而已。
祝好,
Ronan O'Cas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