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Ⅶ

目錄:

畫意詩情
宇宙隨想 / 劉慈欣

(圖)《星雲Ⅶ》封面《星雲Ⅶ》封面

星雲訪談
更新代科幻作家江波

宇宙冒險
星球往事 / 江 波
星海深處 / 【美】喬納森·舍伍德
巨人的肩膀 / 【加拿大】羅伯特·索耶

未來景象
十七號塔台 / 江 波
鏡中的罪犯 / 小 麥
後會有期 / 【英】史蒂芬·巴克斯特

神秘往昔
麥田裡的中國王子 / 長 鋏

浪漫傳奇
射線槍:一個愛情故事 / 【加拿大】詹姆斯·加德納

雲視界
中國科幻2009 / 姚海軍

美國科幻2009 / 【美】邁克·雷斯尼克

《星雲VII》江波訪談錄

為了讓更多讀者了解《星雲VII》的主打作者——江波,幻想線上特別發布原刊登在《星雲VII》上的江波訪談錄,希望能幫大家了解到一個更真實的江波。

“迷”這個詞很難準確形容我對科幻的態度
—— 江波

問:是什麼促使你投身科幻小說創作的?寫科幻之前你就是一個科幻迷嗎?
江波:我創作小說純粹出於興趣。最早的一篇科幻小說是參加《科幻世界》和清華大學科幻協會組織的徵文,那時我正在讀大三(也許是大四)。那篇徵文得了一個三等獎,就是鼓勵獎。研究生階段,我又陸陸續續寫了一些,都沒能發表,就在研究生即將畢業之前,《最後的遊戲》被劉維佳編輯看中,最後得以發表。這可能是我在工作之後繼續嘗試寫作的第一推動。
至於說是不是科幻迷,我想“迷”這個詞很難準確形容我對科幻的態度。我對於科幻的熱愛包含在好奇心當中。對於未知世界的嚮往,從小至今,還算幸運,沒有泯滅。所以除了科幻,如下領域也讓我感到頗有趣味:湮沒的歷史、考古、傳奇人物的逸聞和前沿的科學發現。事實上,在科幻寫作過程中,我所試圖做的,就是把這些東西雜糅起來,賦予其條理,編織成故事。可以說我的科幻小說,是以上這些內容的集中體現。
問:近期你有四篇小說比較集中地與讀者見面,其中就包括收入本輯《星雲》中的兩部中篇,我想讀者一定會為此感到欣喜。
江波:這四篇小說雖然都是新作,但創作時間的跨度還是頗大的。
 《十七號塔台》 2008年12月
 《星球往事》2009年 5月
 《千千世界》2009年10月
 《時空追緝》2009年11月
問:《十七號塔台》、《星球往事》這兩部中篇和你以前發表的大部分作品一樣,都有堅實的科學與技術核心,你在意讀者稱你為硬科幻作家嗎?
江波:好的科幻必然是軟硬兼具的,我個人不贊成作這種區分。我也很難被稱為一個作家,只能算一個業餘寫手。硬科幻作家,用一個網路流行句式來說,就是“被定義”。不過這沒有關係,我能做的是按照自己的理念來寫,至於被定義成什麼類型,交給讀者和評論家好了。

問:硬科幻作家必須具備相當過硬的技術功底,按劉慈欣的話說:不好寫。你認為如何才能寫出優秀的硬科幻小說?
江波:我只能說一下自己寫科幻的原則,至於說如何寫出優秀的硬科幻,這個問題我無法回答,因為優秀和硬這兩個標準都不是我能隨心所欲制定下來的。
我的創作原則:一、不要和已知的科學世界相悖,你可以用一個完全在框架之外的理論,但是不能用明顯相悖的理論,除非你的科幻母題就是對現有知識提出反駁。二、不要有邏輯上的紕漏。
問:你的創作靈感從何而來?在創作過程中一般會遇到什麼困難?
江波:靈感來源於很多渠道。比如一句話、一個場景,最多的靈感還是來自別的優秀作品。比如讀了《墜落火星》,寫了《娥伊》;讀了《留下的,留不下的》,寫了《發現人類》;讀了《時間簡史》,寫了《自由戰士》……最近的一個例子:讀了《冰與火之歌》的序言,寫了《千千世界》。因為閱歷所限,寫作的基礎只能是大量閱讀。
寫作中的困難主要還是情節設計,也就是如何把故事講圓。至於克服困難嘛……時間能提供一切解決方案,前提是你得對問題念念不忘。
問:你讀的書的確蠻雜的,科幻作家的確應該有更寬闊的視野。每當說到這個話題,劉維佳都對你讚不絕口。
江波:謝謝。我讀的書主要還是集中在科普和歷史方面。
問:科幻應該有吧,能談談你喜歡的科幻和奇幻小說嗎?它們對你的創作是否有所幫助?
江波:好的科幻小說太多了,水木清華的BBS精華區收錄了大量作品,基本上我都認為很不錯。它們對我創作上的幫助是很大的,從情節到語言到奇思妙想。這些已經發表的小說可以給你提供一個參考點,或者說基準。最簡單的要求就是你寫出來的千萬不要比這些作品差,如果有差距,就要努力彌補。
對了,我最喜歡的一個科幻作品,不是小說,是卡通片《太空堡壘》,國中看的,非常喜歡,直到今天對其中的主人公和變形戰鬥機都有一種親近感。眼下剛上映的《2012》也頗對我的胃口。
至於奇幻,前段時間剛讀完《冰與火之歌》前三部,覺得挺不錯。
我個人傾向於具有史詩氣勢的作品。如果一部作品具有這個特徵,那么我都喜歡,遠的如《荷馬史詩》,近的如《大秦帝國》。科幻小說中也有這樣的佳作,比如克拉克的《太空漫遊:2001》。
問:對讀者來說你是一個很有神秘感的作家,甚至上海的科幻作家和讀者都不知道你就在上海。能聊聊你的工作和生活嗎?業餘時間你都是在寫小說么?
江波:工作和生活都很普通,一個普通的上班族而已,沒什麼值得展示的。至於神秘感,我想可能這是一種誤讀,慢慢總會消除的。
我業餘確實花了很多時間寫小說,算是一個主要的興趣愛好。
問:你的同事知道你是個科幻作家嗎?太太不會怪寫科幻占用了你的業餘時間吧?
江波:同事裡少數人知道,或者說極少數。我太太持的態度是既不反對也不鼓勵。
問:啊?這種態度有壓力。要珍惜,要努力……最後,談談你最近的創作計畫吧。
江波:最近正在寫一個長篇。計畫在十萬字以上,屬於《濕婆之舞》系列(這個系列已有《濕婆之舞》、《五行傳說》、《天空之城》、《追光逐影》)。主要內容是人類和異種文明的衝突,是整個系列的主幹。這個系列已發的這些短篇和中篇,在這個長篇裡面都能找到對應,這是我所構想的一個銀河世界。在短篇上,可能時不時會寫一點,短篇是沒有計畫的。

江波,更新代科幻作家代表人物,清華大學微電子專業研究生畢業,現在上海某外資企業從事半導體研發。處女作《最後的遊戲》,迄今已發表中短篇科幻小說二十篇,其中以《隨風而逝》、“洪荒世界三部曲”、《濕婆之舞》、《追光逐影》最受讀者喜愛,其代表作《濕婆之舞》曾被譯成日文,在日本科幻雜誌上發表。
江波的作品內容豐富,語言簡潔,風格冷峻,想像汪洋恣肆,充滿硬科幻獨有的藝術魅力。本輯《星雲》收錄的兩部中篇對此進行了絕好的詮釋。在這兩部中篇中,江波再次對想像力的極限發出了挑戰。
利用到上海參加高校科幻節活動的空隙,《科幻世界》編輯對江波進行了採訪。

姚海軍答《星雲VII》問

《星雲VII》剛一面市,就成為讀者們熱烈討論的對象。網友們對它風格的轉變提出的不少疑問,為此,姚海軍主編特地針對這些疑問做了回答。

1,在最新面世的這一期《星雲》中,江波以兩篇入選小說成為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你特別喜歡江波的作品嗎?

編輯選擇稿件的標準除了個人感受,除了考慮大多數讀者會對你所選擇的小說會有什麼反應,更要反覆思考作品的價值到底在哪裡。當然,江波的確是更新代中我最欣賞的作者之一。科幻小說最重要的是想像,就想像力而言,江波和劉慈欣一樣是佼佼者,少有人能出其右。

2,在目錄中介紹江波的時候用了“更新代科幻作家”這樣一個稱號,這是不是表示國內科幻創作的一個新時代正在到來?是不是每一個階段的作家都有一個稱號呢?
“更新代”是指2000年以後嶄露頭角這批青年科幻作家,除了江波,其代表人物還有拉拉陳楸帆夏笳長鋏遲卉等。相較於“新生代”,“更新代”的創作理念多元而難以簡單概括,一個共同點是,他們對科幻本身有了更超然的認識,而正是對科幻的超然和差異化的理解,讓新世紀十年科幻小說的豐富性得到了強化。伴隨著“更替”的陣痛,更新代已經以一種細雨入夜的方式占據了中國科幻的核心舞台。當然,要創造一個輝煌的新時代,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最起碼,他們給了中國科幻新的希望。

3,本期《星雲》與前幾期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從長中篇小說向短中篇小說的轉變,這是否意味著《星雲》放棄了對原創長篇的支持?
為原創科幻提供一個可以起飛的平台,是《星雲》不變的理想,但這其中當然不只是指長篇。本期《星雲》的重點是江波的兩部中篇,原因很簡單:這樣優秀的中篇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某期《星雲》到底以中篇為主還是以長篇為主,只是個機緣問題。

4,在《星雲》中第一次出現了譯文小說,同時原創和譯文小說還按照欄目放在一起。這種創新是想做一個中外科幻小說的對比,還是有其他目的呢?
在以原創為主的前提下,我希望《星雲》的內容能更豐富些,能提供多重看點。將中外某一類的科幻小說放在一起閱讀難道不是很有意義的事嗎?
我非常喜歡這期《星雲》里的小說,不僅僅是江波他們的原創,還包括入選的那幾篇外國科幻作品。無論是索耶的《巨人的肩膀》還是舍伍德的《星海深處》,都不僅僅是味道純正的科幻小說,同時也是讓人感動的精品小說。有超凡的想像,還能讓人感動,每每面對這樣的小說,編輯總抑制不住要與大家分享。
同樣是為了增加豐富性,本期《星雲》每位入選作家都對自己的科幻觀作了精道、坦誠的闡釋,可謂錦上添花。

5,本期《星雲》開篇劉慈欣的《宇宙隨想》是小說嗎?
不是小說。本期《星雲》首次增加了彩頁,精緻深邃的文字加精美宏大的畫面,非常有衝擊力。劉慈欣本來忙於《三體3》的創作無暇他顧,聽說本期《星雲》力推江波,特別擠時間創作了這組《宇宙隨想》。劉慈欣說,江波是他最敬畏的後起之秀、他最看好的科幻作家,編輯當然非常樂於將最具實力的兩位硬科幻作家的作品集成在一本書當中。

6,下一期《星雲》什麼時候出版?還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嗎?
目前正在積極組織稿件。中篇、長篇,原創、譯文,凡構思奇特、情節緊張、故事感人的科幻小說都熱烈歡迎。投稿、薦稿信箱:原創:[email protected];譯文及其他:[email protected]
有人說,科幻是一種關於“變化”的文學。這個定義可能不是人人都認同,但變化的重要性卻不容質疑,因為變化是生命活力的彰顯。我希望《星雲》能永遠保持這樣的活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