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董其昌(枯樹賦)

明董其昌(枯樹賦)

《明董其昌(枯樹賦)》是2006年8月1日線裝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江吟,莫小不。

內容提要

董其昌(1555-1636),字思白,號玄宰,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太保,諡文敏。畫風顯著,為『華亭派』之首領。並精鑑賞,富收藏,書畫理論的著述亦甚富。

在書法藝術的形成過程中,每一位書法家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經歷。董其昌回憶說: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書拙置第二,自是發奮臨池矣。從中可以看到其學書的動機並非出於天性或是對藝術的追求,而是為了科舉的需要。然而任何因素都可以成為醞釀並產生原動力。『初師顏平原穴多寶塔移,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晉、魏,遂仿穴《黃庭經》及《宣示表》、 《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逼古,不飛似文敞仲、祝希哲置之眼角。』同時他還汲取李邕、徐浩、楊凝式、米芾等各家之長融入自己的藝術創作。他的書法是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鳳而自戍一體的。這種博採眾長,融合變化,為己所用的做法似乎對於我們學習書法有著重要的意義。董其昌為書作畫都以生拙取勝,其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布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曾自以書法比之趙孟頫。『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可見其得意之情。

然其晚年又回憶說:『餘年十八歲學晉人書,得其形模,便目無吳興。今老矣,始知吳興書法之妙。』前後認識的不一致,其實正好反映

出了他的不可窮盡的『變』的精神。董其昌的書法在當時就有極大影響。《明史.列傳.文苑四》稱:『其昌後出,超越諸家。始以宋米芾為宗,後自我一家,名聞外國。』『造請無虛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寶購之。』他的書法影響深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還以董書為宗法。然而亦有非議者,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行草第二十五》稱: 『若董香光,雖負盛名,然如休糧道士,神氣寒儉,若遇大將整軍歷武,壁壘摩天,旌旗變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其實風格趣味,因人而異。

董氏一生書畫用力極勤,又享高壽,故傳世作品極多。重要代表作如早年小楷書《月賦》卷,晚期的《三世誥命》卷、《松江府制誥》卷等墨跡。然其中多有應酬之作,未必片片珠玉。加以臨摹者眾,真贗相混,應慎之又慎。書刻有《戲鴻堂帖》等。

《行書臨褚遂良枯樹賦》為灑金箋卷,縱22.1厘米,橫284.7厘米,書於丙寅天啟六年(1626),從中可盡窺董氏書法之風貌,為學書的理想範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