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文學巨匠金庸耄耋之年再出新作,不過不是虛構的武俠小說,而是他在真實世界裡的“江湖論劍”——金庸首部政論文集《明窗小札1963》,已於本月17日開幕的香港書展上問世。
“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是金庸文字生涯的生動概括。然而,長時間裡,巨匠的“左手”卻被出版界所忽視。據統計,多年來,金庸的武俠小說全球發行總量高達5億冊,但其數十年新聞生涯中近千萬字的政論文字,卻一直沒有結集出版。
兩年前,金庸秘書李以建受命蒐集、整理金庸上世紀60年代撰寫的專欄文章。其中犖犖大者,是金庸用“徐慧之”為筆名撰寫的“明窗小札”專欄。這一專欄從1962年12月開筆,持續到1968年10月,近5年裡,除1967年中斷幾個月外,幾乎每天一篇。
金庸用過“姚馥蘭”、“林歡”及“查理”的筆名,這些已為“金迷”所熟知,但寫下近兩千篇文章的“徐慧之”卻鮮為人知。李以建說,當年《明報》“自由談”欄目中,寫作“論祖國系列”的“黃愛華”,其真身亦是金庸。
《明窗小札1963》由香港明河社出版公司出版,輯錄了金庸於1963年在專欄中發表的194篇政論文章,分為上下冊。內容包括:內地的經濟和社會;美蘇的冷戰與對峙;古巴的飛彈危機等等。
該書責任編輯李以建介紹,收集齊全金庸發表在《明窗小札》專欄上的文章實非易事。原因有二:其一,資料室雖保存有原版,但因為當年印刷的紙張質量欠佳,時隔50年,已極易脆裂,基本無法翻閱,更談不上複印和翻拍,所幸多年前資料室為保存而專門製作了一套較完整的縮微膠捲。其二,所保存的原版,早期的殘破和缺失甚多,尤其是很多報紙都出現被人剪裁的痕跡,留下一個個無法彌補的大窟窿。
金庸先生基本上不太留存手稿,無論他為香港報刊,還是外來的邀約撰稿。目前所存大多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由秘書負責保留的。至於上世紀50~70年代的,幾乎都無法尋覓到。由於當時都是用鉛字印刷,金庸先生每天寫好文章後,就交給排版工人,由他們挑選鉛字排版印刷,經由這些後,等到送去付印之時,那手稿可能已經揉皺到無法辨認,或是殘缺破裂了,根本無法再收存保留。
金庸文風
金庸筆下的政論短文眼觀全球,心懷民眾,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而文風樸實簡潔,觀點鮮明犀利,剖析鞭辟入裡,見解獨特新穎,盡顯一代大師的風範。
金庸特為本書撰寫了“後記”:“當年的電信和通訊遠沒有今天的發達,除了參考每天的電訊稿外,更多是藉助翻閱大量的外來期刊和報紙,從中選擇重大新聞和事件,摘譯之後加以綜合,儘量說出事件的真相,也表達了自己的分析和看法。這些事件和人物已經成為歷史,在當時卻是全世界都關注的新聞和重要人物。”
過人的遠見,來源於淵博的知識和對歷史的通透認識。金庸精通英語,不但能閱讀精深的英文經典原著,還能直接用英語對話,熟練地用英語寫作。至於對於中國及世界歷史的諳熟,更早已為人所知。
“奶罩與蘇聯人的經濟”、“康熙強過彼得大帝”、“捷克和北京填鴨”、“蘇聯元帥和袁崇煥”、“美國的武俠小說迷”諸如此類的題目,《明窗小札1963》的目錄上比比皆是。一代傑出報人的錦繡文字,穿過歲月風煙悠悠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