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改土歸流”,以真州長官司地置真安州,知州郭維屏建成於思寧里之橘水園。周二里九分,高一丈四尺,廣六百五十七丈一尺,垛口二千三百六十八,外環以壕。設門四,曰鞏昌、興化、永清、崇明,各建樓於上。”(道光《遵義府志》)。
發展歷史
三十七年,雨圮,知州艾應甲補修。四十年遷治於三江里七甲,為新州,此遂稱舊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復修橘水園舊城。後屢有毀損。經1980年考察實測,州城占地44萬平方米,壩地、山坡各半。城垣周長2340米,僅有月城跨西門至北門間的段落約800米,其上垛口不存,高低起伏,高均不及4米。以重約二三百斤長方料石壘砌,結實堅固。毀損的城垣,仍可見零星或整段夯土殘跡。東門“鞏昌”,60年代開荒拆毀,券拱殘跡依稀可辨;南門“興化”,城門石券拱較為完整,高4.5米,寬3.6米,進深10.5米;西門“永清”,於70年代傾圮,1983年修復;北門“崇明”,略有毀損、傾斜,現高5.5米,寬4.4米,進深僅存3米。在西門、北門間的凸出部位為炮台舊址,現高4.75米,內三面方正規整。西門外城腳有甬道通城內。甬道被淤泥亂石堵塞,已探明的10餘米券頂完好,內深處弧頂增高,高低結合部左右牆腰各鑿有門槓方孔。在南門、西門間有月城,僅存其基,為城內大型填方建築,長方形,占地2200平方米。月城西壁臨江,以城垣為牆,有水洞門(高2米餘、寬1米)通江邊,其餘三面基壁殘高3米左右,壘砌的石料與城垣同,舊城國小建於城基上。城垣內外尚存“都察院禁約碑”、“興化門碑”等明清碑刻10餘通。州治西遷後,此地降為舊城場。建於壩地的街道,50年代已墾作農田,僅有幾戶房舍,仍可分辨當年街道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