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金銀首飾

明清金銀首飾

《明清金銀首飾》是2005年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北京文物鑑賞》編委會。本書主要講述了明清的金銀首飾。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首飾原本通指男女頭上的飾物,俗稱“頭面”。以後又成為全身裝飾品的總稱。古代首飾已有髮飾、頸飾、冠飾、佩飾等。我國早在商代就已經製作出套、組金首飾。

1977年,北京平谷縣劉家河商墓出土的金笄、金耳墜、金臂釧就是採用鑄造、錘揲技法製成的,它的造型樸拙渾厚,含金量已達到 85%。首飾是隨時代的不同、人們生活習慣和服飾的變化而發展的。唐代是我國金銀飾品製作和使用的鼎盛時期,那種把金、銀、珍珠、寶石相互搭配,發揮不同材料的特點,充分展示出飾品絢麗多姿、豪華精美的風采,這種獨具匠心的設計製作對以後的金銀細作有著深厚的影響。當時著名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雲鬢花顏金步搖”及詩人杜甫的《人日》中:“勝里金花巧耐寒”等描述,都是對貴婦人頭戴金飾的真實寫照。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的都城,製作金銀器有它獨特的地域優勢。明代是中國黃金製造史上的又一個鼎盛時期,有著更加完善的管理體系。對金銀礦的開採、熔煉實行嚴格的控制,專門設立宮廷內府銀作局監管,供帝王、后妃們需要的金銀器的製作。這些從全國各地抽調上來的工匠,都是制金工藝的高手,他們把各自的智慧和技術特長相互融合,製作出許多絕世精品。

所以明代的金銀飾品極為豐富,其數量之多、工藝之精美,都是空前的。在出土的這些皇親外戚墓中又以明憲宗成化帝的寵妃萬貴妃之父萬貴夫婦合葬墓出土的金銀飾品最為豐富精美。萬貴墓中出土的一對鏨花金鳳簪,簪柄扁尖,鏨頭一隻飛鳳立於祥雲之上,伸展雙翅,鳳尾細長向後飄拂,上面鏨刻細密的麥穗紋。簪柄上細刻“銀作局永樂貳拾貳年拾月內成造玖成色金壹兩貳錢伍分外焊伍厘”銘文(1424年)。另一件嵌寶石葵花型金簪,分三層紋飾,採用錘、拉絲、盤燒、鏨刻、鑲嵌、焊接等多道工藝技法製成;花瓣是用纖細如髮的金絲盤繞而成,均勻厚重,中心鑲嵌的黃色碧璽晶瑩剔透,周圍環繞著16顆紅藍寶石,三色寶石交相輝映,更展示出金簪的華麗富貴。這些金飾都是宮廷銀作局所作,原本為后妃用品卻成了萬貴妃之父死後的葬品。

明代金銀飾品追求纖細、豪華、實用的風格與當時宮廷內后妃們的服裝、髮飾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清代的制金工藝在繼承明代傳統技法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點藍 ”、“點翠”新工藝。“點藍”是把一種礦物質釉料點燒在飾物上,成為一種玻璃狀的藍色釉,這種藍色釉和黃金、白銀相輝映,顯得清麗華貴。“點翠”是把翠鳥的羽毛依設計要求剪裁備用,把剪裁好的羽毛用膠粘於金、銀飾品上,要求貼得平整均勻不露地子,色澤效果極佳。內文圖中點翠鳳形銀簪,採用拉絲、累絲、鏨刻、鑲嵌、焊接等技法外,鳳烏的羽毛採用的就是點翠工藝,藍白相間,素雅相宜。由於羽毛是貼上的不易保存,所以留存的較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